2016年11月11日,当全民在血拼双十一的时候,期货市场在累积了前期巨大的升幅之后,突然出现巨幅回调,一时哀鸿遍野。作为初入期市的菜鸟,也被吓得手足无措,不过好在一直跟着前辈按照套路中规中矩的做着,虽说回调剧烈,并没有被系统性风险直接摧毁。事后看了很多大神的点评,其中两篇印象深刻,摘录于下: 一、下述内容摘自投机岛适志便逍遥的《福利贴——我来戳破那层纸》, 原文链接如下: 史上最悲摧的双11:男人在做期货,女人在上天猫。
坑底一趴就是两年,这一个多月总算等到了传说中的趋势行情,战战兢兢地爬啊爬的,手已经扒上坑缘,刚瞥了一眼久违的蓝天白云,一根闷棍迎头砸下,卟嗵掉回坑里,嗷地一声就昏古七了。
——这是我发在朋友圈的一段小文,算是应个景,搞笑一番。
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心中无数次预演过这波行情结束时的情景:一根长上影的实体阴线。倒是和实际情况相差无几。
也知道骤雨不终日的道理,曾动过主动平仓止盈的心思,但想来违背原则所带来的失落和阴影恐怕会远大于金钱上的损失,所以仍然只是简单地按照既定规则挂上止损保护单。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一次正常的市场波动,本岛名言:期货这行有个鸟技术,涨多了就要跌,跌多了就要涨,没有必要对它过度解读。
如果你在这一夜大幅亏损甚至暴仓清零,那么你更应该做的是认真地反省自己:我的仓位是不是太重了?我开的合约是不是过多?我是不是在盘前做好了必要的止损保护?贪欲是不是让我忽略了近在眼前的风险?……而不是怨天尤人。
相信经此一役会使更多的朋友因此而成熟起来,一时的惨痛终将成为毕生的财富。
又:封帖后仍有不少朋友提出诸多问题,其实答案早就在帖中,恕不一一回复。
同时也在此感谢向我致意问候的各位朋友!
祝各位好运!南无阿弥陀佛!
关于遵守规则和灵活机动,逍遥大神也有精彩点评: 双十一夜盘下杀之前,很多有经验的交易者都嗅到了隐藏在涨势如虹后面的凶险意味,有的人平仓了——几乎卖在了最高点;而更多的朋友选择了坚守,并因此在后面几天中浮利折损大半。
由此一群朋友针对趋势交易者是否应该灵活调整规则展开了一场讨论,见仁见智,最终也没有一个定论。
对这个问题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佛家讲戒、定、慧。戒就是规则,规矩。有戒方能定,有定才能有慧。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禅宗公案,说的是一位美女欲过河,站在水边踟踷难前。老和尚上前背起涉水而过。虽温玉在背,香泽微闻却心如古井无波,这是定;过了河,人放下,心也一并放下,这是慧。
戒呢?戒仍在,只是已无相,举手投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旁的小和尚就不行了,单单是看到这一幕就已令他心动神摇,久久不能平静。
所以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自我评估的问题。
我觉得大多数交易者恐怕只能算是一个五心不定的小和尚,如此还是老老实实地守戒好了。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到了千万要躲开。 原文链接如下: 夜盘发生剧烈震荡后,从昨晚到今天,很多不同论坛的大V都在发出感慨:值得纪念的日子,期货太可怕了。 不过有人说做了20年商品期货,没见过这样的行情,我就呵呵了。。。你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吗? 当然说百年一遇的,应该是个语气词,我相信在我们有生之年,还会遇到很多次。 也看到不少长篇大论。我不太擅长写东西,但人在江湖,也有些朋友过来问,就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这种调整是市场的自然规律,不正常了需要自我修复一下。好比原始森林的大火,是大自然充当园艺工在剪枝。 2、其实这只是快刀子割肉而已,去年股灾的时候,各种救市让很多人慢刀子割肉应该更难受。 3、对于一个趋势投资者,资金一夜回撤百分之十几,和一年半回撤百分之三十没法比。前者只是浮盈,而且是超预期的。后者则是对系统,对理念,对投资者的漫长的考验(梨子的味道只有尝过了才真正知道)。 4、市场不可怕,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才是最可怕的。 5、系统性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除非不参与。不少人来到这个市场,只想着能赚多少钱,而不考虑会亏多少钱。 6、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软肋,这个软肋往往是你的长处。交易到最后充满了哲学。 7、如果这次夜盘的波动,影响到你周末的心情了,那应该找找原因。是资金配置问题(投资期货的资金占资产比重),还是交易系统的问题(交易系统是包括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哪些是属于你的?你想明白了吗? 当时看过之后只是单纯的觉得前辈果然心性过人,能够对大事淡然处之,时过境迁也不了了之了。 事隔半年之后,突然看到万维刚先生的一篇文章,《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三、下述内容摘自万维刚日课《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 原文链接请到得到APP观看万维刚先生的课程。 今天咱们说点哲学。有一个古老的哲学学派,叫斯多葛派(Stoicism),近年来在美国非常流行,我经常能看到有人写文章、写书介绍这个哲学学派的心法,也有很多人可以说是在按照这个学派的指导自我修行。但是据我观察,斯多葛派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 斯多葛派哲学要求我们做一个坚忍、坚定、不轻易动感情的人。Stoic 这个词,在英文中可以做名词,那就是指一个斯多葛派的信徒,或者说叫“斯多葛者”;也可以做形容词,形容一个人宠辱不惊,坚忍。比如我曾经看到有文章形容奥巴马是个stoic 的人,意思就是说他作为一个领导人,遇事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像特朗普有时候给人感觉有点一惊一乍,那就不太可能用这个词形容他。 中国读者可能不太熟悉“斯多葛”这个词,但是我说一个人你肯定知道。前任总理很喜欢读一本书,叫《沉思录》,据说是放在枕边读过一百多遍。这个《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被后人称为“哲人王” —— 那奥勒留是哪个哲学门下的呢?就是这个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有了。等我说完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理解它为什么现在还受到欢迎。 1.一段名言 我们要说的是 Aeon 上5月22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想要更幸福,就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To be happier, focus on what’s within your control ),作者是纽约城市大学的哲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Massimo Pigliucci)。 匹格里奇刚刚出版一本书,叫《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在这篇文章中,匹格里奇只说了斯多葛派的一个小内容,称之为“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 你听这句话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呢?基督教里有个类似的说法。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在19世纪30年代写过一段《宁静祷文》(以下是维基百科收录的洪宋弦的译文): 神啊, 请赐与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其实犹太教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也非常喜欢这段话,曾经用来勉励学生:“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 而据匹格里奇考证,这段话的意思,最早恰恰是起源于斯多葛派哲学。2000年以前,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所以这个宁静祷文的本意,并不是出自基督教,而是出自哲学家。所谓“可以改变”,就是“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中的“你能控制”。 爱比克泰德 今天你听这个“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可能第一反应是这有点平淡无奇,这是不是鸡汤呢?我知道这个,又能怎样呢? 也许能很不一样。匹格里奇把“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的效果称之为“爱比克泰德的许诺” —— 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 —— 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2.一个心法 匹格里奇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有一次在罗马坐地铁,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偷把他身上的钱包偷走,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小偷拿到钱包转身就跑出了地铁车厢的门,然后门正好关上,匹格里奇无可奈何。钱包中不仅有现金,还有他的证件,信用卡。丢了钱包非常麻烦,他得花很多时间去补办各种证件,挂失信用卡,简直想想都让人头大。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反应肯定是非常恼火,会痛恨小偷、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就没把钱包看好,可能未来几天的情绪都受影响。但是匹格里奇因为已经修习斯多葛派哲学多年,他遇到这样的事儿就能够很好地面对。 匹格里奇就想,小偷把钱包偷走这件事,是我不能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钱包已经丢了,那我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面。 我能控制什么呢?我可以选择好好度过这一天。本来匹格里奇已经和家人、朋友约好当天晚上要一起看个演出,然后一起吃顿晚餐。结果他根本不受丢钱包这件事的影响,该看的演出、该吃的饭一点没耽误。匹格里奇的弟弟就对他的反应非常羡慕,说你钱包丢了居然没当回事儿,情绪还很好。 这就是“心法”的作用。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仅仅是因为你面对它的态度变了,你整个人都可能不一样。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可以让我们面对小事从容不迫。面对大事,就更厉害了。 匹格里奇举了一个越战时期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的例子。这位飞行员被越南人俘虏,在战俘营待了好几年,期间面临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但是这位飞行员也修行过斯多葛派哲学,哲学帮助了他。 飞行员想,肉体上的折磨是我无法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我安之若素就好了。但哲学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消极的人 —— 他也关注到了自己能够控制的东西。飞行员本身是一个高级军官,领导其他的战俘,就是他能做到的 —— 结果他抓住机会组织了一次抵抗运动! 更进一步,匹格里奇说,如果你能够接受“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那么你的个人目标,就应该从“外界目标”,转换为“内部目标”。 3.两种目标 什么叫“外界目标”,什么叫“内部目标”呢? 比如说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你准备好了简历,列举出了自己取得的各项成绩,把简历交给老板,希望能拿到这个职位。 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获得这个职位,那就是一个“外界目标”。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表现更好,也可能老板不喜欢你。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界目标上,你就会有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 所以匹格里奇说你应该选择的是一个“内部目标”。你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写一份最理想的简历。 有了这个控制二分法,你设定的是内部目标,那么对于不能控制的最后结果,你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最后结果不管是什么,你都可以坦然接受。就算没拿到这个职位,任何愤怒的情绪也是没必要的,多余的感情只是自我伤害。 想通了这一点,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这样。 参加一个比赛,你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一场漂亮的比赛,而不是能不能赢得比赛。你喜欢某个人,想获得对方的爱,那么他/她怎么对待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能控制的是你对他/她的态度,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一场政治选举中,你无法控制哪个政党会获胜,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一票,你可以帮你支持的政党做宣传。 匹格里奇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没有什么敌人和对手,因为你关注的是你自己,你不会去指责任何人。 丨我的评论 咱们想想,为什么斯多葛派哲学在今天仍然受到欢迎。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脱离实际,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克服焦虑情绪,宠辱不惊,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但是中国传统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句成语,叫“无欲则刚”。说如果你能消除自己的欲望,你自然没有焦虑。佛教似乎也是类似的说法,要求我们去除欲望。 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消除欲望呢?我参加一个比赛,我当然想赢!我马上就要上场了,教练看我紧张,过来跟我说你要消除取胜的欲望!这可能吗? 消除欲望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了。斯多葛派这个心法就实在得多 —— 并不是没有欲望,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但是你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这部分上。 丨由此得到 “控制二分法”,可能是斯多葛派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法。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这不是什么宗教鸡汤,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哲学思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能从容大度,处变不惊。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下面三句话: 请赐与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逍遥和老驴两位前辈是很好的践行了斯多葛派的哲学思想,做好自己能改变的事情,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又能区分两者的不同,从而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