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言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眼中只有自身;如果我不只局限于自己,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有如珍贵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有如爱惜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作为我们这些股民来说,学会包容更加地重要,大多数散户一看到下跌就感觉到恐惧,却没有想到下跌回调只是上升趋势的必然一步,一看到上涨就立刻贪婪,可却没看到这也许只是下降趋势中的一个反弹而已。说得通俗一点,如果一个人心中斤斤计较一百元的得失,那也就说明你最多也就只有一百元的盈利而已,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
先哲庄子曾说,圣人应有包容天地,遍及天下的宽阔胸怀。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写下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言。两位先贤都在告诉我们包容心是多么重要。现今社会有不少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偏偏忘了这一点。常听到有的家长这么教孩子:"谁打你,你就打他!他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教孩子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后果,那很可能让孩子变成一个斤斤计较、处事偏激、心胸狭窄的人。孩子成年后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只有具备包容的品质,才能接受新事物,容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他人的独特个性,才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父母应当在孩子幼年时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包容心,引导孩子做一个心胸开阔、宽以待人的人。包容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美德和境界,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为了你的孩子快乐幸福,请教他学会包容。
关于包容的话题,一说起来,就感到有一种沉重感。
社会需要有包容的氛围,交往希望遇到有包容心的朋友,工作需要遇到有包容心的上司,甚至家庭也需要有包容心的成员。人人需要他人包容自己;那么,我们自己也应该有一颗包容他人的心。想要得到别人的包容,自然必须自己要能够包容他人。——这是包容的大道理。
可是,如果剖析一下每个人到底有一颗多大的包容心,这恐怕会让人大吃一惊的。在我们期望他人常常包容自己,期望上司包容自己,希望同事包容自己的时候,我们自己往往忘记了也要包容他人。
回顾起来,一个人经历的被包容与被不包容,大概是被不包容要多得多。很多人几乎在应该得到包容的时候却没有欣赏到包容的幸福感。
譬如,今天我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无论家长还是老师甚至社会,不知道有没有考虑对孩子的包容?有没有考虑朋友孩子的包容心?我想,忽略孩子包容心培养的家长与老师不在少数。谓予不信,瞧我举例:
孩子考试没有考到100分,考了90分,甚至50分,我们会包容吗?孩子在学校调皮了,与同学“打架”了,我们会包容吗?孩子今天没有完成作业,我们会包容吗?孩子说错了话,我们会包容吗?孩子丢失了东西,打摔了东西,我们会包容吗?
如今,都说孩子的“压力”大。孩子的“压力”怎么大了?就是因为紧张要求高。他们成长的环境不宽松,不宽松,自然包括缺少包容。大人们是以对待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可是,人们忘记了,孩子总是孩子,孩子因为是孩子难免会不能达到大人的要求,甚至会犯错,他们需要大人的包容。然而,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包容;甚至还把幼小稚嫩的包容心给扼杀了。
如果连对孩子的问题都不能包容,我们还能够包容什么?
问题更严重的是,如果孩子从小是在缺乏包容的环境里长大,那么,他们会有包容心吗?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他们会包容他人吗?想到这里,我们的心情难道不沉重么?
套用一句老话,从娃娃抓起。建设一个具有包容品质的社会,也需要从娃娃抓起。要营造一个包容的宽松快乐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包容心,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具有一颗包容心的一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