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正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也是尽孝敬老的好时机。在春节家庭团拜会中,我和兄弟姐妹及子侄辈们探讨了尽孝这个话题,我个人的体会是:尽孝的根本是让父母放心、省心、开心。
尽孝的根本前提是让父母放心
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本身就充满希望和期待,也是充满焦虑和担忧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能让父母放心、安心,是尽孝的根本前提。
怎样让父母放心?基本的有两条:
一是珍视生命,爱惜身体。这是尽孝的基本要求。正如《孝经》所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什么?因为身体是经过父母的精血孕育而成,得来实在不易,应当珍惜。只有子女珍视生命、爱惜身体,作为鲜活的个体存在,身体健康,父母才会放心。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加班熬夜打游戏、搞娱乐,喝酒喝得烂醉如泥,年纪轻轻就这儿疼那儿病,老是让父母提心吊胆,不可谓孝。至于那些不珍视生命,动辄跳楼、跳河,自杀轻生的,那更是大大的不孝了。
二是坚持走正道,不要违法乱纪。平安就是福,父母真正希望的就是子女能够一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即便腰缠万贯、权倾一时,如果来路不正、行为不端,老是让父母担惊受怕,一旦违法乱纪身败名裂,就极大地违背了父母的根本意愿,让父母及祖宗蒙羞,不可谓孝。《孝经》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不仅要求在下不要违法乱纪,而且要求在上不要狂傲自大,与人相处不要你争我斗,否则,即便给予父母再优厚的物质条件,还是不能称之为孝,核心原因就是不能让父母放心、安心。
尽孝的根本要求是让父母省心
怎样让父母省心?基本的也有两条:
一是要自立自强,不能当“巨婴”“啃老族”。父母生养教育我们不容易。在我们小的时候,由于不懂事,也缺少足够的能力干好事,让父母劳心操心,尚在情理之中、情有可原。但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力尽所能地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助手,尽量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劳。现在有的高中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上学还要父母帮着整理床铺、打点行李,还要把衣服裤子打包寄回家去洗。更有媒体报道说,有的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者对工作挑三拣四,不愿吃苦,仍然赖在家里“啃老”,甚至还要父母买车买房、帮还房贷,稍不如意还要对父母拳脚相加,实在是教育的缺失、父母的悲哀。对这样的“巨婴”和“啃老族”而言,真是极大的不孝,也真该被世人嘲笑唾弃。
二是要婚嫁当时,成家立业。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该嫁娶的年龄,就应该把嫁娶的事情纳入议事日程,不能老是抱着“无所谓”“不在乎”的态度。当然,嫁娶之事乃是终身大事,不可马虎草率,应当慎重选择,但不能只慎重不选择。有的年轻人赶时髦,追求独身的生活方式,本也无可厚非。但对绝大多数的父母而言,“剩男剩女”仍然是父母的一大心病。我曾经在上海的人民公园看见一条纵横近百米的过道,两旁挂满了征婚信息,还看见一个大约50多岁的男子,坐在道旁,撑着一把伞,伞上面张贴着“为爱女寻伴侣”的征婚信息,眼中流露出无尽的忧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让人不胜唏嘘!有的年轻人还不理解,说结不结婚那是我个人的事情,不需要父母着急操心。说这话的人本身,实在是还不懂得父母的心。也有人把成家与立业对立起来,认为要先立业再成家。看起来似乎很有志向,其实大可不必把二者对立起来,成家本身也可能有助于立业,完全没有必要把立业作为成家的前提条件。
尽孝的根本内核是让父母开心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养育子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支撑。我们带了小孩的人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哪怕是学背了一首古诗、学会写一两个字,也会让父母很开心。孩子长大了,让父母开心,也不是说要给父母买多少东西,送多少钱,创造多好的物质条件。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子女给了父母很优厚的物质条件,但是父母并不开心。我之所以把让父母开心作为尽孝的根本内核,是因为放心、省心,也是开心的前提和基础,不能放心和省心,肯定也开心不起来。
怎样让父母开心呢?除了让父母放心、省心之外,还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要发自内心爱戴父母、尊敬父母,发现父母的优点,感恩父母的付出。在今年的春节家庭团拜会上,我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为自己的父母点赞。好几个人说到父母好的时候,都声音哽咽,流出了感动的泪水。我们只有从内心深处爱戴父母、感恩父母,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才能做到《孝经》里面所说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二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搞好学习、干好工作,有所成就,让父母脸上有光。这也就是《孝经》里面所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否则,学生时代不好好学,工作的时候不好好干,人际关系老处不好,工作业绩老上不去,只会让父母忧心,又哪来的开心呢?
三要在原则范围内尽量“顺”着父母。这种“顺”的目的,是让父母开心、少生闷气。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点,要改变是比较难的,尤其是老年人,几十年形成的习惯改变起来就更难。比如我的父母,从小家境贫寒,吃过苦、饿过饭、经历过灾荒,他们从骨子里就特别节约,生怕浪费:衣服穿旧了也舍不得扔,尽管子孙买了很多新衣服根本穿不完;吃剩的饭菜只要没有变味都舍不得倒,还要留着吃,如果我们把剩菜剩饭倒掉了,母亲还会生很大的气。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处理原则是:除非涉及法纪、道德和生命安全等底线必须坚守之外,对一般的生活细节、日常习惯等,虽然不合时宜但也无伤大雅的事,先尽量劝说,实在劝说不听也只有顺从。就拿吃剩菜剩饭来说,顺从母亲吃点剩菜剩饭让她开心,比不让她吃剩菜剩饭惹她生气,对身体健康可能还好一点。作为子女,千万不要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为一些日常生活小事而闹得母子反目、鸡犬不宁。
《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古人强调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尽孝问题实在是关系家国兴衰的大问题,但愿天下的子女都能让父母放心、省心、开心,但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够父慈子孝、和睦幸福!
------------------------------------------------- 上述观点,自己深有体会!1.我老家江苏农村的,上海读研没听父母劝说留在上海工作,跟随爱情只身一人来到重庆,进入体制内。当初自己的想法是到了重庆一切解决起来更容易,能够立马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不再工作,二来不辜负爱情;要是留在上海一切未知,父母会更操心。工作后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没能留在父母身边工作,一直是他们的心头痛(当时哪怕在上海打工,父母都觉得有光,西部地区在他们的印象中就是落后贫穷的,甚至刚工作的那年,别人问起父母我的工作,他们都会说是在上海)。自己有了女儿后,更能理解父母有时并不在乎子女能给他们多大的物质生活,更在意子女是否让他们开心省下放心。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慢慢接受现实,也越来越开心,往后的日子会多花时间陪他们。2.我丈母娘是重庆农村的,在我身边生活,平时喜欢收集废纸盒卖补贴家用,我看到后总会劝说不用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在乎这点钱,但他们还是偷偷的捡了放起来,后来我明白了,捡纸盒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我女儿有时也会陪着外婆一起去卖纸盒),慢慢地开始“顺”着他们。 祝愿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家和万事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