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炒股的智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964|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正的交易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正的交易者,只关心两件事:

  1、我买入后走势证明我对了怎么做;

  2、我买入后走势证明我错了又怎么做。

  未来的行情谁也无法精准预测,你唯一用到的东西就是规则——一致性的交易规则,它让你站在这场概率游戏的大数一侧。

  盈利不是靠你预测行情的胜率来获取的,而是依赖“你做错的时候你尽可能少亏,你做对的时候你尽可能多赚”,这就是实战家和分析师的最大差别。

  你买入的目的不是为了亏钱,而是为了获利且尽可能的获利更多:当走势对你有利的时候,必须贪婪、让利润奔跑;当走势对你不利的时候,停止幻想、要截断亏损。

  什么时候大盘方向明朗?任何时候都不明朗!任何时候的行情都是拿自己的筹码赌出来的,尽管很多朋友从来不认为自己在赌,那也只是认为概率大算不上赌而已。

  事实上,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走,交易就是下赌注,用确定的代价赌不确定的利润,只不过当致命的风险来临时远离;当风险可控的时候,未来值得一睹。

  我的交易大部分时候都是“计划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计划”:盘后去看走势按规则确定怎样做,交易时间做的就只是按规则去交易。如果要在交易时间中的波动里,考虑那些哪里买进或卖出问题,相信很多时候,我同样也会让自己不知所措。

  我从来就不认为买进的具体点位在交易中占据多大的作用,只有追求微利的买单才追求具体买入点位,非追求微利波段的交易过于注重具体买入点位,会得不偿失,会损失更多的机会和利润。

  买入的具体点位不会是我交易的重点,我每天在盘后看看当天及之前的走势,凭借经验判断一个方向,找一个自以为合适的价格区,然后买入持有。我从来不会花很多精力去研究价格究竟会在几角几分止住,但却有很多股友强调,在他们的交易里具体买入点位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精确的买点在你的交易中占据了很关键的位置,如果你不是以追求微利波段的操作,那么只能说明你根本不知道交易策略为何物,你甚至不理解行情走势是怎么产生的,更不知道你要操作的是什么。

  华尔街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拿出几张走势图,然后让几个小学生和几个做了几年交易的人选择后面的方向,结果小学生的胜率压倒性的高于那些做了几年交易的。

  你之所以把精确买点看得那么重,无非就是这几个原因:

  1、你总是希望买在最低点位上,买进就有盈利,无法忍受价格的正常回调;

  2、你认为止损就是灾难,所以你总是把止损设得很小。

  只是你忽略了,一个区域买进,高一点或低一点的重要性远远没有买不到更重要。但是,多少人因为在大概率的涨势面前,为了追求精确价格而错失机会。

  这个世界上最白痴的人,就是那种自以为发现了别人不能发现的真相的人,我从来不奢望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很多人之所以在整体上无法实现资金的增加,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他无法承受浮盈的回撤,其实浮盈根本不是你的利润,也没有人希望利润回撤。因为回撤而损失一些利润,但也会因为回撤而把握到更大的利润,这是走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交易中已经很习惯它了。

  亏损额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盈利则需要行情的支持。我的买进或卖出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而是让实际走势决定买入还是卖出,任何时候我都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我也从来不会追求完美的交易。

  无论你用任何规则作为交易模式,都要考虑一点,那就是这种规则策略,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内是不是能实现资金权益的增长,而不是拿孤立的几个交易日或某次交易的偶然性,来作为你交易的依据!

  我不会为特定的行情调整自己的交易规则,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守自己的规则,管它行情怎么走,守住自己的操作底线,保持交易规则的一致性,并不是所有行情在你交易规则下都应该盈利,这点你必须理解、务必接受。

  所谓一致性就是你在任何时候都按照自己的规则做:行情和外界对你毫无干扰,除非出现了规则内大幅度的亏损。事后诸葛的多说一句,一致性的定义就是只要你坚持自己的,不被别人和行情的一时迷惑所左右,市场就迟早会奖励的。

  在我交易还不能做到“涨跌不惊,闲看盘前花开花落”的时候,交易做得很好的一位前辈曾告诉我,在任何时候只要不让资金出现大幅回撤,同时在自己的节奏内保持盈利,即使是很慢,市场迟早会奖励你的。现在我深以为然,并且知道这奖励不止一次。

  一个成熟的交易者不会认为交易有独到的秘诀,即使最赚钱的交易策略也早就是公开的,烂大街的,能抵御无时不在的诱惑而恪守自己的信仰,是赢家和输家的唯一区别,其它的没有任何秘诀。

  前后曾有不少的朋友,告诉我各种困难,想要通过交易获取些利润。我把自己的交易策略全部告诉她,我在哪里买她也知道并也在那里买,我的交易对她是完全透明的,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交易结果却很不一样。因为她总是在诱惑无处不在的行情里迷失自己,忍受不住波动,不是担心买不到而买早了,就是想更低价格买而没买上,不是担心卖晚了而卖早了,就是抱太多幻想而卖晚了。

  这就是交易,不要总以为赚钱的人有什么独门秘籍关着门数钱。这个市场存在了上百年,任何可行或不可行的盈利方法早就是被研究透的,你再也找不出任何哪怕一丁点前人没有探究到的东西,所以不要认为你有什么新发现,那更多时候是自我编织的陷阱。
  如果我说股市风险比期市风险高,肯定有人说期市风险比股市风险高。如果我说股市风险没期市风险高,也肯定有人说期市风险没股市风险高。波动来自于市场,但风险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你的交易,来自你对风险控制与否。在风险再低的市场,不控制风险,风险都会无限放大。在风险再高的市场,懂得控制风险,风险都会大大降低。控制不了市场再控制不了自己的交易,没有比你手的风险更大了。

  无论是策略还是计划,一旦执行就必须严格执行,因为只有场外制定策略的时候你才处于相对的客观,一旦置身场内你就失去了理性的判断,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执行既定的策略。

  每天都在行情里随机做出决定,那么你的所有以前付出的代价和交易沉淀的经验都无法帮助你,这个时候一个老手和刚入场的新手没任何区别,都是盲目和心存侥幸的。

  让交易简单一些吧,影响行情的因素太多了。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个因素会发生作用,跟着市场捕风捉影那是被股炒。让自己的交易简单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交易,这才是炒股,这才是生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49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3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江挺 发表于 2015-3-23 10:40 PM
这篇文章值得精读!没有5年以上的交易经验应该写不出这样的总结。

得到陈先生首肯,甚感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7: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一篇文章,做出一个评论,就承担一份责任。目的就是希望大多数朋友走上宽广大路,少受到一些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9: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简单做到了极致,就成了成功者。韦尔德发明了一系列技术指标,后来他领悟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深明“无招胜有招”的真谛,于1987年推出新作《亚当理论》,副题为“最重要的是赚钱”。也就是说,在历经市场风雨大彻大悟之后,他否定了很多技术方面的东西,故而才有“无招胜有招”的感慨。所以市场中人大都认为:一个成熟的交易者,最终必需回归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几项技术。但刚起步的人不可以追求简单,您一定得经历一个修炼过程,这是成长的基础。只有把基本功历练到了一定的厚度,您才有资格期望无招胜有招的高妙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泽:成功的交易者有四大特征

在期货交易中,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没有稳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投机者对于同一个品种,一会看多买进,一会看空卖出,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和依据。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你很难判断某个人下一步会做什么方向的交易。赚得稀里糊涂,亏得莫名其妙,显然这种混乱无序、漫无章法的操作手法,注定了任何一次交易结果的好坏必然被运气所支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一个交易经验丰富、市场理解深刻的投机者,在经历了长期的摸索和尝试以后,往往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交易模式、套路,具有明确的交易思路和交易风格,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逻辑性和前后一致性。在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他可能采取什么行动,怎样操作,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得到的。
  十多年的期货投机生涯中,一直有个狂妄的设想,希望能把成功交易的基本思路、原则、方法讲清楚,形成一套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投机操作套路。
  根据我的浅见,一个成功操盘手至少应该具备下面几个方面的特征:
  1、拥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有优势、有胜算的交易模式
  期货市场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每天都有数不胜数的机会。而机会和陷阱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市场参与者长线做,短线也做,顺势做,逆势也做,每天在市场中忙进忙出,无意中想要包打天下,抓住所有市场波动的利润,结果却往往是水中捞月,满怀希望而去,充满绝望而归。我们必须勒住自我欲望的缰绳,舍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企图打败市场的非份之想,永远只追求属于自己的利润,保持“滔滔江水,只取一瓢”的平和心态和境界。
  一个成熟的操盘手往往能够从表面上看来不确定、随机的市场波动中找到某种相对确定、可以把握的机会。知道什么时候交易对投机者最有利、什么时候投机者应该退避三舍,静观其变等等。市场就像一个大海,可以容纳包括套保、套利、投机者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人。所以,成功的交易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是,为了在凶险的交易世界里不被消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只有确定了交易模式,投机者才能明确知道自己在市场中关注什么,寻找什么,哪些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哪些变化对自己是没有意义的,以及什么时候应该采取行动等等。我之所以提出投机的理论、假设、模型决定市场观察和交易这一套理论,就是想强调投机者拥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有优势、有胜算的交易模式的重要性。
  2、交易策略和风险控制的始终一贯性
  有人说,只要看看某个帐户每次赚钱和亏钱的比例,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赢家还是输家。是的,除了发生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以外,高明的操盘手是绝对不能容忍任何一笔交易出现灾难性损失的,而对判断正确,处于赢利状态的仓位,他会尽可能让它创造最大利润。不管我们选择的是怎样的交易模式,日内还是短线、波段还是长线,我们都必须一如继往的坚持任何一笔交易都不要出现大的损失;一如继往的采取试探——加码的交易策略,在行情走势和自己的判断相一致时,勇敢出击,扩大利润。
  期货交易是一个限制损失的游戏,保护好自己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投机者的所有交易都应该建立在这一原则基础之上:把亏损限制在小额,让利润充分增长。
  3、市场判断和操作的前后一致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交易经历,明明市场行情已经启动,而等我们急匆匆进入市场,原来好好的走势突然掉头,我们被迫止损离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尝试后,我们带着沮丧、绝望的心情发誓,再也不碰这个市场。结果市场随后的走向和我们当初设想的一模一样,我们只能站在一边独自苦笑。
  还有一种情况,同样是我们看对了行情,却没有赚到钱。就像里费默在《股票作手回忆录》中所说的:
  “在多头市场你总能找到很多很早就看涨的人,在熊市里你也能找到很早就看跌的人。我认识许多看盘高手,他们也是在最佳位置买卖股票。而且他们的经验总是跟我不谋而合。但是,他们却没真正赚到钱。看对市场而且紧握头寸不动的人难得一见,我发现这也是最难学的事。”
  市场总是摧毁弱者,短期走势的偶然性和人为性特点,常常使我们看不清市场的长期方向,让我们误入歧途。不能在市场判断和操作时保持逻辑性和前后一致性,往往使我们和市场巨大利润擦肩而过。
  4、辨证思维是投机者的立身之本
  在市场交易中,长线有长线的思路,短线有短线的操作手法。问题的关键是投机者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个性和具体市场特点的方法,作为自己基本的交易模式,但无论多好的理论、工具,都有硬币的另一面。天下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交易理论和工具,各种交易模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弱点。这个市场永远不存在可以100%准确预测未来变化的技术和交易工具。所以,交易理论、工具正确运用的前提是,投机者必须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即使在自认为有绝对把握和胜算的机会出手时,也还是应该作好风险控制的准备,防止判断错误带来的巨大损失。
  交易技巧和知识可以学习,市场经验可以累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起成熟的心理并迅速付诸行动,这却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追求、领悟过程。作为一个交易员,每天都会面对很大数目的输赢,责任和压力是非常大。从理性的角度看局部的输赢很正常,失败的交易、亏损的交易是成功路上的一部分。而人毕竟不是神,真正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的面对每天输输赢赢又非常地难。古人云:“圣人有情而无累”,说的是圣人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能够控制感情,不让感情成为行动的决定因素。作为一个交易员,由于输赢而引起情绪上的痛苦和快乐很正常,只不过无论某一次交易结果是好是坏,下一次操作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不能够感情用事。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这种事情,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我认为投机客是“行者”、“忍者”而非“学者”、“智者”。行动而非说话,实践而非理论,是一个职业投机者的本质特征。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金融市场训练有素的专业投机客,并非流行的科班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来,中外著名的高等学府也确实没有相应的投机专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19: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熟交易者的法则与心态
交易应该是自然而且轻松的,不要强求任何事情,也不要和市场或者你自己作对。完美的交易是像呼吸一样的,你吸气和呼气,就像进场和出场。一定要冷静和放松,寻找那些可见的机会。一定要集中精神和警觉,把自己从水深火热的市场中抽离出来。一定要做一个观察者并且等待机会的降临,不要交易那些你无法弄懂的市场,也不要以为你必须每个波段都进行交易。总有许多的机会符合你的性格和你解读市场的能力,把握它们。忽视其他不适合你的机会,别痴心妄想可以做一个在任何市场进行交易的全能交易者。
不要有对抗心理,交易并不是一场战争。市场也没有在追杀你,它甚至并不意识到你的存在。事实上,它对此完全没有兴趣。股票并不知道你买了它们,它们做它们该做的,你只要适应它们。市场是你的老板,遵循它,然后领取工资,或者你反抗,然后被踢出局。就像你并不和海洋作战,你只是在其中游泳一样。如果你发现自己处在某个不正确的潮流内,不要试图改变潮流方向,而是另外寻找适当的潮流。
不要猜测,不要把个人的情感强加在市场上,也别期望市场在乎你。市场既不敌对,也不友善,它只是存在,仅此而已。你有选择参与或者退出的自由,交易是一种最终极的自由。股票市场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盈利与亏损的机会,而这都取决于你的选择。市场给你提供机会,你应该敞开胸怀去体会股票市场的特殊语言。市场只有一种语言,那便是价格、成交量和行情步调组成的语言。你用来解读行情的任何工具,都是这种语言的衍生品。除了市场与你的对话外,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只会干扰你,让你看不清楚实际的价格、成交量和行情步调。
暂时忘掉你的钱正在市场的水深火热中,在交易户头里的钱只是一种用来赚钱的工具。维护你的赚钱工具,你需要这些工具赚更多的钱,止损可以避免这些工具受到严重损伤。股票市场不存在确定性,一切都是以机率形式呈现。因此,止损是不可避免的,属于交易的一部分。如果市场显示你的仓位发生错误,必须断然止损出场。如此一来,这些工具才有机会继续为你服务。一旦犯错,立即承认。偶尔股票会把你震荡出局,然后立刻反弹,但不要因此忽略止损。你永远可以重新建立仓位,然而亏损一旦发生,通常都很难扳回。每笔亏损都代表一个教训,你必须决定因为这些教训而支付多少代价,千万不要支付过高的代价。把交易看作永无止境的整体程序,不要过于强调单笔交易的重要性,任何一笔交易都只不过是整体的一部份。允许自己认赔,然后继续前进。
不要因为基于报复或者急需用钱而进行交易,股票市场并不了解你的情况,它只是所有其他交易者行为联系起来的巨大空间,它不会因为你需要回报就给予回报。你才是掌控的人,从市场里赚取钱或者输给其他的市场参与者,这些都是取决于你的能力。
当交易者们参与到市场行为中时,就等于是把资金放在一个大锅里。从他们开始交易的那刻起,这些钱就是无主人的金钱。只要有技巧,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掠取。当交易者把钱放进去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失去它的准备。你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就把本金摆上台面,像所有其他人一样。那么在赢得这个大锅里的钱时,不要感到罪过。
必须明白风险是交易中不可割舍的部分,当你用一种价格浮动较少的商品(钞票)去换取价格浮动较大的另一种商品(股票或者其他交易对象)时,你选择了承担风险。你这样做是因为这种价格浮动正是你需要用以牟利的工具。机会也伴随着风险,你不可能只承担其中之一。
交易有时候会显得枯燥,这很正常,你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才进行交易的。你可能会坐在电脑面前数小时却无所事事,这不是一个按小时来计算薪酬的职业,而是根据你的正确抉择计算薪酬,而往往正确的抉择是远离市场行为。如果你想要刺激,那么请另觅他处。试着学习寻找自我控制的乐趣,并且接受枯燥无聊也是成功交易的一部份。
永远不要这样想:“我知道市场将要做什么”。不,你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你应该想:“无论今天市场怎么变化我都知道我该怎么做。”针对每种可能发生的情境,预先设计反应的行为。这就是你拥有的绝对自由和保障。只要设想好整组“如果……,那么……”的情节,市场就拿你毫无办法。在这些情节中,“如果”是指市场行为,而“那么”则是你的回应。你无法控制市场如何发展,但你可以控制并且调整你的回应。
决定自己想交易什么,如果是趋势,那么就顺势操作。如果是区间,那么就逆势操作。在上升趋势里高买高卖,在下降趋势里低卖低补,在区间中则低买高卖。如果你想操作趋势反转,千万不要之凭借价格资料。千万不要只因为“价格已经够便宜了”就买进,或者因为“价格已经够贵了”而放空,你还需要明确的根据。
界定你的信号,根据你的系统反映出的信号才是你执行交易的唯一有效原因,剩下的都涉及情绪,绝对不要让情绪干扰你的操作抉择。当你的交易系统发出进场信号时,要毫不犹豫地建仓。当你的交易系统发出卖出信号时,及时了结。如果你对自己的交易系统产生了怀疑,那么就先做纸上的模拟测试。如果你的交易系统仍处于测试过程中,不要进行实际交易。
树立交易的积极信心,务必要了解交易中涉及的得失关系。野心勃勃的交易策略能使你做出正确决定时的利润最大化,但也能减少你做出正确决定的次数,而相反的策略则能增加你正确的机率但减少每笔交易的潜在利润。
保持弹性,针对市场变化修订你的交易系统,调整自己的野心,并且根据当前处理的市况形态,挑选恰当的交易架构。随时查核自己的作为,是否符合当前市况条件。
界定什么是失败者,失败者认为他们比市场更精明,失败者认为他们可以找到所有答案,失败者认为市场中一定有某种秘密系统和指标,失败者认为他们可以避免损失,失败者不采用止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终究是对的。写下所有这些失败者的特征,经常自我检讨,看看是否出现类似的特征,不要让自己成为失败者。
界定赢家的思考方式,写下所有成功交易者的特征,经常阅读并且衡量自己与之的距离。用这样的比较来找到你的弱点并且分析如何改善。对自己保持绝对的诚实,任何你不对自己检讨的事,市场最后会提醒你,而且这种提醒可不会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无论你在市场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都不是它的错,不是任何造市者或者专业人士的错,更不是什么神秘的幕后操纵者或者邪恶的空头,永远都是你的错。你做出的决定,并且加以实施。你自己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请担负起完全的百分之百的责任,做回你自己,不要抱怨或者解释。责任感能带来控制能力,对自己掌握完全的控制力,交易正是一种自我控制的绝对考验。刚开始,你可能觉得冷酷而不自在,觉得自己孤独地生活在堡垒里。最后,当你取得优势,体会站在最顶峰的感觉,所有这些就都有了回报。完全操控自己的行为,绝对自我控制,这就是一切努力所追求的报偿。总之,试图成为自己宇宙的主宰。
学习一点自嘲,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你不用向其他人证明任何事,不妨成为第一个嘲笑自己错误的人。不要试图追求完美无缺,杰出表现就已经够好了。

点评

感谢您,还在继续添加精彩之作。  发表于 2015-8-15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17: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永远正确吗?
天津易孚泽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广茂 (网名:浓汤野人}
    期货市场一直流传一个观点“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许多人习惯于把它放在嘴边却不理解它的内涵。如果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那么市场价格为什么还要变化呢?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买卖呢?事实上任何事情的正确与否都是有前提和参照系的,正确是相对于错误存在的。那么市场永远正确的前提和参照系是什么?是相对于你之前下单的价格现在的市场价格永远是正确的,所以如果之前的头寸出现了亏损,不要和市场争辩,该止损还是要止损。
    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参照系呢?比如1601合约,当下市场的价格相对于1601合约交割时的价格是正确的吗?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是错误的。这就是现在大家参与市场的理由,对期货合约交割时的价格以自己的资金为权重发表不同的看法,最终判断正确的人获得盈利。通过大量的交易得出相对理性的远期价格用以指导企业在中长期的生产安排,原料储备以及销售计划。这就是期货市场存在的意义。那么从这个根本意义来说,任何品种的最终赢家都应该是能够比较充分掌握某一品种供求信息,同时了解宏观经济对该品种会产生的影响,能够比市场绝大多数参与者更早更准确的预测该品种在远期价格区间的人。这也就是期货市场的终极比拼。
    因此如果你没有从基本面出发判断远期价格的能力,那么不论用什么方法进入市场,当下的市场价格永远是正确的,这是先战而后求胜,败则止损。如果你能够判断价格在合约到期时的正确区间,只在当下的市场价格超出区间时进场,这是在寻找市场的错误,是先胜而后求战,只需在你判断的正确区间出现变化时或者市场价格回到正确区间时离场。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拨云见日
上海晟晟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李咏泽(网名:沪上十二少)
  最近看了好友“浓汤野人”的一篇博文《市场永远正确吗?》,结合我近期在基本面分析领域的混沌探索,突然让我有了拨云见日的感悟。
    今年我开始接触许多基本面派的研究员、分析师,当然,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基本面研究的专家,我是希望探索一个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有效结合的操作模式。我做技术分析研究年头也不少,直到近几年,我才感觉到了技术分析的逻辑推导作用在操作上的威力,之前很多年的摸索都是非常刻板的照本宣科。一根K线、一个形态、一根均线单独拎出来,技术派可以滔滔不绝加以分析,但放到动态的图表中,就像是一滴水汇入了汪洋大海一般渺小,之前征对这一滴水的任何分析此时都变得特别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我在野人的博文里有一句评论“技术派其实是在交易不确定性的未来,而基本面派却是在交易确定性的未来,当然这个确定性依然还是相对确定”。这句评论遭到许多反对,认为“未来都是不确定的,基本面派的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我一个技术分析派绝不会去盲目地夸大基本面分析的威力,而且事实上我到现在也只有一次看到了这种威力的体现(野人在棉花上的战役),但通过和基本面研究员的一些磨合,我大体可以断定,我的关于“基本面派交易的是确定性的未来”这个观点是不会错的,只是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应该在前面加上“顶尖的”三个字。只有顶尖的基本面派才有这种水平和能力,他们交易的就是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先说一下技术分析派。谈到这个领域,我是有一点发言权的。技术分析的基础是“道氏理论”,核心是“跟随市场趋势”,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的交易——趋势交易、波段交易、短线交易、日内交易(高频交易我不懂,所以无法评介),如果是赚钱的模型,都有“趋势跟随”这个核心在里面。所谓的“趋势跟随”其实是立足于当下,和未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如果一定要扯上关系,那就是预测未来。不错,技术分析就是根据现在预测未来——假设的前提是“趋势是会继续的,趋势是不会随便掉头的,趋势是需要力量来改变的”,所以,我们才能根据当下的趋势结构预测未来的趋势走向,我们根据这个预测来决定我们头寸的方向。但我们心里又很清楚——“物极必反是会发生的,趋势是不可能永远延续的,趋势是一定会发生改变的”,于是,我们在这样两个完全相反的逻辑思维基础上,设计出了“依据当下的趋势决定方向,跟随趋势方向进行交易,但如果预测发生错误则止损,趋势方向发生改变则反向操作”这一类的操作模式。无论哪一种操作风格的交易员,只要是依据技术分析,都逃不出这个模式。承认预测就等于承认了不确定,这也就决定了技术分析交易的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也正是因为不确定,所以我们需要“止损”。
    接下来说基本面分析派。市场上大部分的专业研究员他们做的研究工作都差不多,国内中字头企业的研究员我也接触了不少,平衡表是他们的研究工具。研究员通过平衡表或者别的什么表,来推导出未来价格运行的方向。我以前看不懂平衡表,现在能看懂一些了。平衡表说到底也是根据数据来预测未来。我曾经在开研讨会时和我们的研究员有这样的对话,我问:“这个15/16年度的面积、单产数据怎么来的?”,“这个数据是美国农业部预估的。”“预估的?那这个数据是有可能不准的?”“是有可能的,但他们会逐渐调整这个数据的。”“也就是说下一次看到这个平衡表的时候这个数据有可能比这个高也有可能比这个低?”“是的”…………看明白了吗?平衡表里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想知道的数据是……预估的……,如果依据这个逻辑,基本面分析其实也是在预测,前面说了“承认预测就等于承认了不确定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和基本面研究磨合的过程中一直找不到特别笃定的感觉。我在了解了基本面分析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研究框架结构之后,我断定这样的基本面研究其实和技术分析研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在预测未来而已,至于基本面和技术分析两种研究工具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谁高谁低,我因为没有经过统计回测,所以无法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都是预测未来,那就都存在不确定性,那就不能说依据哪一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更牛X。这也基本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基本面研究的大佬也会看错方向,那是因为这样的基本面研究体系说到底也是预测未来而已,既然是预测,当然就会测错。
    在技术分析的体系里面,操作的全过程所依据的交易系统,预测这个因子所占的权重非常的小,所以技术分析派的预测错误是不会给交易带来太大伤害的,预测对了也不会给交易带来太大的好处,技术分析派最终能赚到钱的基础不在于“预测的对错”,而在于“处理的艺术”;可是,基本面的交易体系里面,方向预测这个因子所占的权重非常大,我接触的几个基本面的大佬都明确地告诉我这一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基本面派的资金曲线会有很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基本面派的预测一旦发生错误,交易的结果会惨不忍睹,预测对了也会赚很多钱。从这样的角度,我宁愿选择技术分析,理由很简单:我可以接受出错,但不能接受亏大钱。
    有人告诉我:当基本面和技术面发生共振的时候再入场交易,那就是确定性的机会了呗。事实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逻辑是否正确吧。技术派会根据某一个形态,比如头肩底形态预测出未来价格走势将会出现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头肩底形态不是百分百成功的,也就是说有许多头肩底失败的技术形态,那么这个预测上涨的的结论我们假设成功概率为70%;恰在此时,基本面研究通过供需数据也预测出了一个方向,也是上涨,单独从基本面分析的这个研究结论来说,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是对的,也有错误的可能,我们假设成功概率为80%好了,这两个加在一起成功的概率绝不会超过80%,相对于单独使用技术分析,也不过就是提高了10%的成功率而已,而且,进场出场的依据依然是根据技术信号,那么请问,基本面分析的结论在这个交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果交易的结果落在了失败的那20%区域,一样完蛋。所以,基本面和技术面共振这种说法也不过是安慰一下交易者的心理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会说“顶尖的基本面派是在交易确定性的未来”呢?因为,野人说:“牛X的基本面分析根本不是大部分研究员的路数。”我们交易的期货是远期的合约,和市场真正接轨的价格只有一个——交割的那个价格。在交割之前,价格可以远远偏离实际交割的价格。如果基本面研究能发现价格的偏离,那么未来价格运行的路径就可以确定——错误的市场价格一定会回归正确。技术分析派是承认“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因为技术派是跟随市场价格,依靠跟随趋势才能赚到钱,所以市场上涨你做涨,涨就是正确的;市场下跌你做跌,跌就是正确的。而基本面分析其实是要承认市场是会犯错的,而且错的越离谱,纠正错误的过程就能让发现这个错误的人赚的越多。斯坦利克罗在他的《克罗谈投资策略》一书中讲过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他发现白糖的价格跌到比装白糖的麻袋价格还低的时候,进场做多白糖,然而,市场疯狂到继续下跌,让他爆仓之后,白糖价格开始了疯狂上涨。克罗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只有图表是真实的,不要听任何关于基本面的消息,价格在跌你就不能做多,哪怕那个价格是如此的不合理,市场相信的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实,这就是技术分析派的核心思维:市场永远是正确的!所以技术派才会做出跟随市场的行动。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白糖的价格跌到比装白糖的麻袋还要便宜,这个价格在现货上显然是不合理的价格,克罗当时其实是发现了市场已经犯错了,之所以他会爆仓,那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明白“投机交易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这个真理。我们设想一下,他当时不是做期货,而是囤积白糖,结果如何呢?一定是赚大发了啊!因为事实上市场最终还是纠正了这个错误,白糖价格在未来的某一天开始了向合理价格的回归——一飞冲天。
    野人在他的博文中写道“如果你能够判断价格在合约到期时的正确区间,只在当下的市场价格超出区间时进场,这是在寻找市场的错误,是先胜而后求战,只需在你判断的正确区间出现变化时或者市场价格回到正确区间时离场。”也就是这句话让我对基本面研究有了不同于之前的认识。野人在2011年的棉花之战上,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恰恰是应证了他的这个理念“基本面派要赚大钱,就必须研究市场的错误”,只有当你发现市场出错了之后,未来才是确定的,你问他“为什么那么坚定地持仓?为什么回撤那么大不平仓?为什么敢浮盈不断加仓?”他的回答一直都是“市场犯错了,我相信市场一定会纠正这个错误”。换言之,如果基本面研究仅仅是从供需关系角度去预测未来的方向,那么这个预测的结论是不能带给交易者绝对的信心的,只有从发现市场错误的角度去研究基本面,那么结论就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无比确定的。而如何不犯克罗在白糖上犯过的那个错误,就不属于基本面研究的范畴了,那是属于操作层面的事情,在距离克罗那个时代遥远的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把研究和操作当成两件事来处理。
  野人博文的结尾用了一段文字,出自《孙子兵法》——“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期市就是战场,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是更高层面的比拼。

点评

写得真好  发表于 2015-10-4 10:19
疏忽了,字太小了。  发表于 2015-8-31 1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4 16: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充分了解自己参与的市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成功!
我的一点浅薄认识,望大家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0: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算法帝国:华尔街交易怪兽的核武器缔造史




1980年华尔街的黑客生涯:天时地利


20世纪70年代末期,算法开始进入人们的工作,这一趋势席卷了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标志着华尔街黑客时代已然来临。华尔街逐渐吸引了美国越来越多杰出的数学家和科学家投身于编写交易算法的工作。在布莱克?斯科尔斯统治市场之前,已经有少数工程师和科学家进入曼哈顿下城市场了,但他们大都是外来移民。


麻省理工、哈佛和此类高等学府的工程楼和科学楼成了招聘者竞相争夺人才、扩大影响力的地方。华尔街的猎头总会潜行于角落,向看中的人许诺华尔街高薪、光鲜体面、红利多多的工作。金融业最终不仅成功地吸引到研究学府和科技公司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才,也使许多功成名就的资深工程师和科学家放弃学界显赫又轻松的职位来到华尔街。


为什么华尔街想要这种人才呢?因为要先发制人。能够率先抓住交易机会的就是赢家,电脑运行的算法总是能抢得先机,击败寻找相同交易的人类。20世纪70年代末期,用代码构建算法的能力还很罕见。这就是为什么彼得菲这样一个拥有15年编程经验,并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10年的移民发现自己处于引领华尔街巨变的天时地利的位置。


编写了期权代码之后,彼得菲开始组建编程部,雇用了更多的程序员,因为他们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精明的杰里克和精通算法构造的彼得菲的带领下,莫卡塔赚取了数百万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商品交易商之一。莫卡塔在成长,彼得菲的黑客军团也是如此。到1975年,他们雇用了50名程序员,成为华尔街编程宝库的中流砥柱之一。


那么这些程序员具体在做什么呢?他们大多数人用可被电脑执行的代码去实现彼得菲和杰里克构建的交易算法。随着算法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程序员写出更好的代码。


算法可以做很简单的事。比如洗衣服,输入十分简单:(1)衣物重量;(2)衣物面料。算法获得重量输入,如果衣物不足0.45千克,就把洗衣机的水量设置为低量。然后处理面料,输入“棉质”,把洗涤水温设置为热,漂洗水温设置为冷。不同重量和面料参数的输入会引发算法设置不同的洗衣程序。那么要是算法需要根据待洗衣物的颜色、污点、浸泡需求、干燥时间和清洁剂类型正确设定洗衣程序呢?任何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都可以构建这样的算法,但这要比第一种只需处理重量和面料参数的算法要复杂得多,结构层次也要多得多。人们可以不动脑筋根据待洗衣物的不同洗涤需求来洗衣服,但是编写具有同样功能的计算机算法还是很考验技术的。突然之间,洗衣这样的事就有了基于输入参数的几百种解决方案。每一个输入都会被算法考量并正确分类,以维持程序的正常运行。


这样看来,算法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二元决策组成的巨大的决策树。我们做的所有事情,从开车到股票交易再到选择配偶,几乎都可以分解成一连串基于二进制输入的二元决策。待洗衣物里有红色的吗?没有。有黑色的吗?有。是尼龙的吗?不是。是棉质的吗?不是。是丝绸的吗?是。黑色丝绸衣物有污迹吗?有。是咖啡渍吗?不是。是蛋黄酱吗?不是。是奶酪酱吗?是。诸如此类。二叉决策树可以为复杂的对象生出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的节点。算法的决策树接收输入,然后将输入值带入方程和公式中运行,再将得到的答案作为新的输入,层层迭代演绎,创建出细节复杂的一串串长字符串。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300年前就为这一精密学科建立了理论:生命可以分解为一长串连续的二元决策。这一理论要比使机器运行的半导体的问世还要早很多。


彼得菲的算法成为数百个输入、变量以及依赖性微分方程和积分的复杂矩阵,就好像一个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把这样的东西用计算机代码表达出来需要真正的高手和庞大的团队。在位于曼哈顿的莫卡塔总部,彼得菲的程序员们在电脑屏幕前工作,读取电传打字机传来的实时市场数据。程序员将数据手动输入到电脑,待算法运行并发出交易指令后,莫卡塔员工再在纽约商品交易所提出报价。程序员直接连线莫卡塔在交易厅的员工,一旦算法得出交易价格,程序员马上大声喊出报价。莫卡塔的员工再用手势向场内交易员传达交易价格。这种交易模式虽然算不上高速,但市场交易从头到尾由算法指示还是破天荒头一次。对彼得菲来说,最妙的地方在于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对于他的这些数字从何而来毫不知情。


彼得菲初入华尔街时或许是一个没什么市场意识的黑客,但他从分销口香糖、买卖破铜烂铁、典当邮票培养起来的交易直觉却越发地敏锐。杰里克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每次莫卡塔要做出重要的交易决策时,他都会征求彼得菲的意见。莫卡塔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杰里克要是没有彼得菲的陪伴,根本不会出席重要会议。


1976年,彼得菲的黑客军团已经发展到了80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交易编程团队。彼得菲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头脑敏捷的代码写手,更是一位管理能手,他手下全都是些性格迥异,而又极有才智的科学人才,管理他们更需要罕见而又精妙的技巧。


虽然莫卡塔不断发展壮大,它的交易范围却只限于商品市场。彼得菲想将他的算法引入证券交易市场,但是杰里克却只想专注于贵金属交易。证券交易市场被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所统治,其中公司的价值由参与市场交易的人所决定,也理应如此。影响股价的很多因素不可量化,比如商业信誉、发展前景、诉讼隐患和行业竞争。因此不存在股票定价的神奇公式。然而期权价格却可以单纯用概率与数据反映。只有极少一部分包括彼得菲在内的精英人士知道这一点。对懂数学的人来说,机会就如滔滔江河般奔腾不息。


20世纪70年代末期,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成立了,彼得菲认为这是期权市场大爆发即将来临的信号。1976年,彼得菲飞到芝加哥去实地考察期权交易所。有些期权的买卖价差高达2到3美元。“交易者就这样补上买卖差价,然后在市场上抛售商品。”彼得菲说。


股票期权市场欣欣向荣,机遇良多。彼得菲不甘局限于商品市场。他知道黄金白银及其期权交易量还不足以为他带来华尔街的真正财富,而且他想分得莫卡塔股份的计划也受阻了,据他说杰里克向他承诺过这点。但是杰里克否认达成过任何此类协议。


1977年,彼得菲花两千美元购置了他的第一台Olivetti牌家用电脑。他白天在莫卡塔工作,晚上用这台意大利电脑编程,夜以继日地构建可以攻下股票期权市场的算法。


算法交易之父


彼得菲成为莫卡塔合伙人的希望落空了,他认定自己在莫卡塔已经没有大的前途。于是在1977年,彼得菲带着20万美元存款辞掉了安稳的工作,在期货交易刚刚起步的美国证券交易所买了一个交易席位。购买交易席位花掉了他3.6万美元,还有剩下的16.4万美元用来进行交易。


为了能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个交易日有一个好的开始,彼得菲整天面对着电脑苦干18个小时,完善算法,绘制出指导他在交易厅买卖期货的表格。他苦心钻研那些他认为期货定价与实际价值相差较大、定价可能存在问题的公司。对每一个公司,他都要做出一系列关于该公司不同股价所对应的期货价值表。在一天中股价波动的时候,彼得菲迅速查询他做的那些表格,推算出股票期权的合理价格,根据这个价格进行买卖操作。这些表格就是他的纸质版算法。


彼得菲把这些纸张放进他的三孔档案夹,以便携带到交易场迅速查询。他发现准备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很难,这并不是因为对自己的微积分没有信心,而是他害怕无依无靠、单枪匹马地战斗。他担心自己的口音会带来不便,而且一想到不得不在交易厅跟一大群满脸兴奋、浑身是汗的人推来攘去,大声吼叫,他就感到焦虑。他也担心排外的交易者会联合起来排挤他,不公地扼杀他尚未成熟的实验。比起这些来,他最担心的就是失败后不得不落魄地回到莫卡塔。


彼得菲手拿档案夹出现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他下定决心要成功,绝不让之前的那些担心变成现实。在拥挤不堪的交易厅里,他很快发现打开的档案夹使他占了两个人的位置,其他交易者可不乐意为彼得菲空出位置让他打开“奇书”。“这里究竟有什么鬼东西?”他们问。他们鼓吹的可是靠智慧和胆量来赢得交易,而不是一叠滑稽的纸。


“他们觉得我想要从档案夹中的那叠纸里研究出点什么东西的想法非常荒谬可笑。”彼得菲说。


为了适应交易厅的环境,也为了让自己在交易厅的日子好过一点,彼得菲把他最重要的几页笔记写在可以轻易折叠的双面纸上并且放在后兜里。当他认为价格合适的时候,他会伸手从口袋里拿出表格来查阅。他站在那儿看纸上的算法时,涌动的人潮把他挤来挤去。但他毫不分心,直到最后抬起头,举起手,望向另一个交易者或是做市商,用浓重的口音大声喊出交易单。他的口音确实是个问题,另外他查阅口袋里破旧的折叠纸的习惯也显得极为怪异。“其他交易者认为我疯了。”彼得菲说。


彼得菲有时会在交易厅呆上几个小时,却一言不发,一单不做。他严格遵循表格上的价位,如果期权价位不符合他保守的赢利方针,他就不会买入。他说:“我做单非常谨慎。”


虽然彼得菲已经非常小心了,但还是难以避免一个新手在市场中必须遭受的打击。在早期的交易生涯中,他有一次花了一上午时间一直在交易杜邦的期权。中途,他发现一个价外看涨期权的报价为31美元。根据他的表格,此期权实际价值是22美元。他准备卖空。“那对一个匈牙利穷小子来说可是一大笔钱呢。”他说。


彼得菲实际上已经在18美元价位时买入了300手期权合约,他便把这300手合约在31美元的价位卖空了,然后再多开了200手的空单。彼得菲在没有保值期权头寸的情况下沽售[沽售是指低价出售。——编者注]了200手看涨期权——他没有买入相同份额的股票,也没有反向操作看跌期权。走势一旦朝着他预期的反方向运行,他就完了。但是他怎么会拒绝这样的一个交易机会呢?


就在彼得菲开出卖单后,杜邦停牌了。消息不断传来,杜邦公司公布了远远高于预期的实际收益,以及一拆二的分股计划,股价大涨。彼得菲200手的期权合约,每1手合约分别有100股的股票,每1股损失5美元,每1手合约就会损失500美元。10万美元就这样没了,损失超过了他全部交易金的一半。他把这次事件归咎于靠内部消息交易的人。不管什么原因,这10万美元的损失对彼得菲而言是一次灾难性的打击。“我不知道是该放弃还是该哭。”他说。那晚,彼得菲身心俱疲,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自己的交易方法产生了怀疑。“我以前觉得自己很聪明啊。”他说。


彼得菲抽着烟,盯着自己上东区出租房里的小餐桌,他想他需要将更多的时间、金钱、注意力放到做交易上,虽然不管怎么看他都早已疯狂地沉迷于交易了。唯一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成为一个机器专注于交易、存钱、赢利,其他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他站起来把香烟扔进了厨房的垃圾桶里,下定决心不再抽烟。他盘算着把买烟的钱用在交易上才更有价值。“我马上就算出了我要是20年不抽烟能省下多少钱,”他解释道,“那时候我太需要钱了。”


彼得菲重新投入到交易市场。他仍然坚持查阅他的表格,但是杜邦的亏损一直是个阴影,他再也不下他称为“牛仔赌注”的单了。


他账户里的钱又一点一点地回来了,每天都是一场难熬的战斗。他一直坚持算法系统交易,很少有大损失。虽然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早在七年以前就发表了,但它对市场的撼动力还不够,不足以影响到彼得菲和其他交易者依靠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赚钱的做法。


尽管彼得菲的算法和表格很有成效,但他始终都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他需要更多人和他一起在交易厅奋斗。他逐渐聘请了一些交易员。为了避免损失并且能够掌控交易员的操作,彼得菲训练他们根据表格开出买卖报价,他每晚都要根据算法更新表格上的数字。由于彼得菲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他把自己的交易机构重新命名为原木山(TimberHill),这个名字来源于纽约某乡村的一个路名,是他曾经度假的一个地方。他买下了更多的交易席位,开始尝试诸如配对交易和套利的其他交易策略,而这两种策略他在莫卡塔制定交易战术时就已经很熟悉了。


虽然彼得菲有很多的交易员活跃在交易所,但他仍然一连几个小时冥想苦思着怎样把所有的场内交易理论抛给电脑,因为电脑能比场内交易员更好地执行他的算法。但他暂时还没有办法。交易厅的构造让他苦恼不已。天花板的高度高于12米,交易厅由一排排围栏隔开,员工们居高临下用手势指导站在下面的交易员如何买卖。“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手势,”彼得菲说,在某些交易者举起手之前场内大部分人就知道他们会如何买卖报价了,很有可能他们要喊的单已经被别人抢先一步喊了,“这真可笑。”


所以彼得菲提出了一个想法,交易者可以通过连接到中央计算机的手持设备输入买单卖单,电脑再根据价格?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公平地匹配报价单。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控制这一行的人——专家经纪人(也称庄家)扼杀了。


既然不能用技术改变整个市场的运行方式,彼得菲决定加入一个更有权势的群体,成为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期权做市商。他想只要严格地根据算法在合理的价格波动区间进行交易,扩大交易量就会降低风险,提高利润。但他首先得想法子让控制交易的专家经纪人能一致、迅速地确认他的买单卖单。他不像其他的交易者会饶舌闲聊,互换消息,他更像是一个局外人。专家经纪人不喜欢和彼得菲做交易,所以他们并不经常接受他的买卖申报。这个匈牙利人决定雇一些专家经纪人会喜欢的人。


金融行业跟大多数高薪行业一样,是一个由男人主宰的世界。所以当彼得菲聘请最高挑、最漂亮,又最丰满的女人为他工作时,他可绝不是心血来潮。这个法子很快奏效,彼得菲交易集团下单更为流畅了。突然间,专家经纪人更愿意接受彼得菲的报价了。他们把手臂搭在彼得菲的交易员身边谈天说地,在金发美女开出买卖单的第一时间确认了她们的单子。“专家经纪人想的是‘这些蠢女人知道啥’。”彼得菲说。


的确,彼得菲招来的女人不懂交易,更不要说算法了。但那时候彼得菲的交易员并没有依靠自己做交易,也没有用表格做指导。因为彼得菲已经设计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漂亮完成交易的新系统。


和很多发明一样,这个系统的产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82年中旬,彼得菲的膝盖韧带拉伤了。在康复期间,他的膝盖感染了,他不能长时间站在交易厅,更别提和那些四肢发达、呆头呆脑的人在交易厅里推推攘攘了。彼得菲被安排到了他在交易所楼上的办公室,他朝楼下喊单,自己独自养伤。他的注意力最终集中到他的那台一次报给用户一支股票或期权价格的科特龙行情报价机上。科特龙的数据来自一条电话专线。彼得菲问过科特龙(那个时期数据业的老大)是否愿意把传送到机器的数据卖给他。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简单的“不行”。


彼得菲带了一把电线剪到办公室,锁上门一个人捣腾着,这一举动后来激发了他窃取纳斯达克数据的灵感。“的确,是这样,”他说,“我们偷了数据。”


彼得菲使用电工用的老式工具,剪开了连接到科特龙行情报价机的电线。他用一个电子示波器来测量电线的电脉冲,然后将电脉冲与数据匹配,就这样解码了电线信号。然后,彼得菲在实时接收并保存科特龙数据的电脑上编写了程序,程序扫描这堆股票期货大杂烩,将它们带入算法运行。算法首要寻找的是那些价格严重偏离的期权。


彼得菲尤其感兴趣的,也是他编写算法所寻找的称为delta(对冲比率)中性的交易。在这样的交易里,彼得菲卖出权利金过高的看涨期权,同时买入权利金过低的看跌期权,这样不管行情大涨还是大跌,他都处于一个安全位置。


比如IBM的股票以75美元的价格交易。对彼得菲来说,一个delta(对冲比率)中性交易大概就是这样:他卖出1万手美式看涨期权(买方在未来60天以75美元的执行价买入IBM股票的权利),每手收取1美元(权利金收益),总共获利1万美元。几乎同时,彼得菲的另一个交易员买入1万手看跌期权(买方在未来60天以75美元的执行价卖出IBM股票的权利),每手花费85美分(权利金付出),总共花费8500美元。交易结果:近乎无风险获利1500美元。


因为像IBM这种大公司的股票期权有十几种不同的执行价以及大量各不相同的合约到期日,对有心人来说,1980年的期货交易市场充满了这样的delta(对冲比率)中性交易机会。有些场内交易员领会了这个交易策略,他们寻遍股票行情收录器希望找到价格偏离的期权实现对冲无风险获利。但是这些在交易厅寻找机会的人,怎么能跟彼得菲不知疲倦的机器相提并论呢。


电脑一旦整合了delta(对冲比率)中性交易,就立刻打印出来。彼得菲腿上有伤,只能坐在椅子上,他打电话叫来他的场内员工,由场内员工将打印出来的交易单交给他的美女军团。就这样日复一日,窃取科特龙数据,交由电脑处理。4个月后,彼得菲赚的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秘诀就是在市场对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科特龙获取的数据流。当今世界的很多热门公司已经证明了数据是一个公司在某一行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彼得菲开创了对大型数据库进行自动化编译及使用的先河,自此华尔街便开始了对数据库的挖掘。


算法传到好莱坞


自从请到漂亮的女交易员成为交易所的新面孔,又安装了处理从科特龙窃取来的数据的交易系统,彼得菲觉得他已经构造了一个完美的赚钱工具。“任何人,”他告诉朋友们,“任何人跟我做交易都能赚钱。”


不愧是华尔街的人,很多人因为彼得菲的这番话去拜访他。他的吹嘘多么可笑,竟然大言不惭地说他的系统可以击败满交易厅那么多的行家里手——那些花了整个职业生涯来培养交易直觉,并且练就了一身交易本领的人,而且能够赚取他们的钱。彼得菲坚守立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请来一位最不可能出现在交易厅的人——马文·范·皮布尔斯,彼得菲旧东家杰里克的朋友。1971年,范·皮布尔斯在19天内紧锣密鼓地编写、导演、制作并出演了《斯维特拜克之歌》。当初他向比尔·科斯比借了5万美元才能完成电影的制作。但是后来电影取得了巨大


的成功,总共收入1千万美元,范·皮布尔斯也由此开始了他作为制片人、导演和演员的职业生涯。


尽管已经非常有名而且工作也相当繁忙(那时,范·皮布尔斯正忙着制作百老汇音乐剧),这个剧作家还是抵挡不住华尔街的诱惑,于1982年11月来到彼得菲的交易机构原木山,和其他女交易员一起为彼得菲工作。范·皮布尔斯在原木山整整工作一年,每个人都惊奇不已,当然除了彼得菲和他自己。“我现在就在做我一直都在做的事——做交易。”范·皮布尔斯这样告诉《纽约杂志》。
范·皮布尔斯也赚到了一大笔钱。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你得要会计算——啪啦啪啦啪啦——下单!我可以做得到。”[同上。]他说自己学过数学,在荷兰当空军的时候还学过天文学。不过目前看来他做交易时需要做的数学题已经全权由算法代劳了,彼得菲构建的算法不停地运算着从科特龙窃取来的数据。


和彼得菲的其他交易员一样,范·皮布尔斯经常突然跑向交易厅的那一排电话,和原木山总部通话。在电话里,范·皮布尔斯杂乱无章地记下交易指令——一大堆文字、数字和分数。然后折回人声鼎沸的交易厅,举起手,申报新的delta(对冲比率)中性交易。范·皮布尔斯的故事吸引我们注意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团队:活跃在纽约交易所的三个金发美女和一个声名显赫自导自演的黑人作家。他们将运行于电脑中的算法掩饰得很好。


平板电脑的先驱


彼得菲迎合交易所臭名昭著的沙文主义的策略最终奏效了,专家经纪人们总是在众多申报中优先接受美女们的买卖申报。但是彼得菲连续六个月轻松获利,专家经纪人不由得注意到彼得菲的交易单好像拥有不可思议的市场洞察力。


其中一个专家经纪人找到彼得菲说:“我知道跟你交易就肯定没有好结果。几乎单单必输。你到底是在干什么?”


头脑敏锐的人料想彼得菲一定事先知道了什么,但又不确定到底是什么。但他们确信自己是一点也不想接彼得菲那些美女交易员喊的单了——不管他们曾经有多希望得到美女的注意。在这之前,彼得菲被专家经纪人指派为做市商,这样他就有机会率先得到交易厅新开的单。从技术角度来说,不管市场走势如何,做市商必须总是同时保持买卖单。彼得菲像大多数做市商那样违反了规定,只是按照算法的指示挑选交易来做。他没有一刻连续稳定地报出买卖价。


专家经纪人厌恶了每次交易都输给彼得菲的感觉,他们告诉这个匈牙利人至少得对最少数量额度的期权保持公开稳定的买卖报价,否则就要取消他的做市商资格。彼得菲不失谨慎地对此进行了争辩,同时思索着既可以保持利润不受这些人的破坏,又能平息他们怒气的方法。


因为彼得菲被要求在某些股票品种上长时间保持买卖单,所以他不能让交易员迅速到电话处听候每个指示。时刻保持公开报价意味着交易员不得不待在交易厅,时刻警惕地盯着市场走势。彼得菲的交易员是按照个人电脑中运行的算法指示进行交易,指望他们自己做买卖市场还能风平浪静吗?


解决方案就藏在他过去对于交易的一项提议中:手持电脑。彼得菲曾经提出在交易所配置某种设备以摆脱专家经纪人组织交易的过时交易方式,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特定的设备是什么(这种设备还不存在),也没有认真考虑过交易所独断专行的处事方式以及谁握有生杀大权,而这些人正是他想要用某种设备来取代的人。


彼得菲的新计划不是要让整个交易厅都配备手持电脑,只是给他的交易员配备。但是交易所会批准这样的提议吗?彼得菲希望如此。如果他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使用设备的提议被批准了,他就要把这个游戏(他的算法、电脑、场内机器)玩到美国最大的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去。


交易所监管人员对彼得菲的这一招并不感兴趣,只是某些人的反应有点神经质。机器,放在交易厅的地上,还要做交易!大多数反对者声称机器会挡住不停走动的交易者的路,而且很有可能在市场走势对彼得菲不利的时候莽撞下单导致他没有能力平仓。


美国证券交易所不顾这些反对,还是同意彼得菲的交易员把小型平板电脑带到交易厅来。彼得菲被难住了:他根本没有平板电脑。在苹果公司iPad出现的30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有平板电脑。这种设备需要从零开始设计制造。


彼得菲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他请来纽约大学物理学准博士帮他用聚酯薄膜(一种黑色塑料)做了些小型长方形盒子。这些盒子长约12英寸,宽约8英寸,高约2英寸(约30厘米×20厘米×5厘米)。盒子里装满了连接到顶面板的晶体管和电路板,面板上有一根根金电线。电线在用户用手按压的时候有感应,设备顶端表面形成触感屏幕。彼得菲可以在盒子上安装不同的薄型塑料模板来当键盘。不同种类期权需要不同的键盘和程序。每一个盒子上的覆盖物就类似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这种方法,彼得菲就可以做出一种盒子,然后根据用户的交易品种为每一个盒子编程,构建交易算法。[彼得菲在他办公室的一个木制展示柜里仍保存着这样一个平板电脑。]


早上,市场交易铃声响起之前,彼得菲会打开设备,从里面拉出一簇连接线,接上从科特龙专线收集数据的个人电脑。手持设备从电脑上下载最新市价和数据,指示只能待在交易场内的交易员如何提出股票和期权报价。交易员输入现行市场价格,平板电脑通过指示灯告诉他们这笔交易是否值得做。所以现在专家经纪人让彼得菲的女交易员提出买卖报价时,她们能迅速开出符合彼得菲的算法的价格。


那时候,彼得菲每年的收益超过100万美元。新的问题来了:他的交易可以做到多大呢?美国证券交易所已经被他征服了,彼得菲需要新的挑战。他有信心可以用代码统治任何市场。他把目光移到了交易量最大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监管人员反对他的提议,拒绝他把手持设备带到交易厅,声称交易厅本来就拥挤,机器太大太占地方。彼得菲接受了他们的说法,回到工作室,制造了面积仅为7平方英寸(约45平方厘米)的盒子,比原来的小得多,交易员可以很轻松地把它抱在胸前。彼得菲拿着他的新设计给监管人员看,这次他们直截了当说明问题的关键所在:交易所的成员绝对不能容忍在交易时使用任何电脑,很明显是害怕这种设备会给用户带来交易上的优势。他们不考虑投资者会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交易以及市场价差可能会缩小这些事。


“交易所当然反对我了,”彼得菲说,“他们总是反对所有事。”彼得菲随即转战纽约证券交易所,该交易所在证券交易领域有统治地位,同时也想发展期权业务。平常发号施令的交易所为了扩大交易量,急切地满足了彼得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协助他的交易员们,彼得菲又在他们所站的位置上空安装了一组由不同颜色的灯泡组成的灯条。然后他编写了一个可以通过这些彩灯传递交易指令的系统。对于已经配备了场内电脑的交易员,这真是如虎添翼。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只剩下最重要的电脑编程了。彼得菲用C语言重新编写了程序,C语言比大部分系统使用的过时的Fortran语言更先进、更高效。一切如常,电脑不停地处理数据,寻找好交易。当它找到了合适的交易机会,会立即向纽约证券交易所天花板上的彩灯传送一系列电脉冲,原木山的交易员从开市到闭市一直盯着那组彩灯看。不久之后,彼得菲成了交易所最大的做市商之一。


彼得菲于1977年花了36000美元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买下了原始交易席位,所以他的办公总部就一直安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如果想要扩大交易领域和交易量,美国证券交易所能够提供的空间已经不够了。所以,他于1986年将总部搬迁到世贸中心。在那里,他有足够的空间指挥分散在各地交易所的交易员。


世贸中心离交易厅有好几个街区那么远,平板电脑很难更新数据,因为提供数据的个人电脑也被搬到了新的总部。彼得菲的解决方案很简单,这是华尔街过去流行的一种做法:送信人在新动向传开之前跑步到市郊,告知市郊的人。彼得菲雇了好几个跑步快的员工,除了在办公室打打杂,主要任务就是携带数据更新好的手持设备从世贸中心全速奔跑到交易所。


“你要是在市中心看到一些拿着黑盒子发疯一样快跑的家伙,”彼得菲说,“那就是我的人了。”


跑步送情报的人最终还是被传输数据的电话专线取代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精通技术的交易商开始使用电话专线。彼得菲也是引领这一潮流的人。他租赁了电话线在世贸中心办公室和他的交易厅战场之间传输数据,安置在交易厅的电脑处理总部传来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一股脑儿导入手持设备。但即使有了这一步升级,交易员一天也要在场内和电脑间跑几次才能让手持设备接收到数据。为了免去这样的麻烦,彼得菲和他的工程队在手持设备和原木山的电脑上安装了小型无线电发射机。完成了这一步,数据便可以轻轻松松传到交易厅的手持设备上了。


1986年,交易厅已经成了彼得菲交易集团的取款机了。算法源源不断算出好交易,钱源源不断流入。无线设备为彼得菲提供了一个能够毫无约束地引用算法从而自由获取更多好交易的通道。原木山1986年初有100万美元资金,年末银行存款有500万美元,收益为本金的400%。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让彼得菲开始考虑扩大规模了。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彼得菲精明的对手复制了他的交易方法,也在不断优化交易。乔·里奇的芝加哥研究与交易事务所实力雄厚,在芝加哥很有势力。布莱尔·赫尔的赫尔交易公司于1985年创建后也开始崭露头角,声名鹊起。芝加哥的奥康纳公司(O’Connor&Associates)所使用的交易战术和彼得菲的如出一辙:为交易员配备了期权定值的速查表,楼上电脑不停处理数据,然后将新的数字传给楼下的场内交易员。奥康纳对自己的交易策略相当保密,80年代中期当它引进200台Symbolics电脑的时候,公司高管下令销毁了外包装,这样一来,那些试图寻找蛛丝马迹的商业对手就不会知道他们在用什么高科技了。


算法从东海岸传到西海岸


1987年,诸如标准普尔500指数之类的指数基金不仅在普通民众之间广为流行,专业交易员也对其青睐有加。指数基金按照其指数构成标准包含了证券市场中某些流行的证券组合。但是某些指数,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只能由一个市场的股票组成,其交易许可仅限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其他交易所使用的指数不尽相同,但也大体一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交易OEX指数,也就是标准普尔100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NYSE指数,由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组成;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主要市场指数,包含30种大股;太平洋交易所把他们的指数称为PSE,主要投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的科技公司的股票。


所有这些指数的组成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核心持股却是相似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只含有500种股票,但其市值却占NYSE指数所包含股票市值的90%,NYSE指数包含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前500大股市值远远大于市场其他股票,NYSE指数基本上随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变化而变化,反之亦然。标准普尔100指数、主要市场指数和其他指数也是同样的情况。


彼得菲推测,如果指数构成大同小异,那么它们的波幅及其期权期货走势也应该相同。而事实上,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不同的交易所价格迥异。11月份NYSE指数看涨期权在纽约的交易价可能为2美元,与此同时标准普尔100指数看涨期权在芝加哥的交易价可能为3美元,而与它们类似的另一个金融衍生工具在旧金山的太平洋交易所的交易价可能为2.25美元。“该如何操作一目了然,至少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彼得菲说。如小孩的游戏那样轻而易举:卖出较贵的指数衍生产品,买进便宜的。“这可真是太妙了。”彼得菲愉快地回忆着。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把握十足的交易机会,彼得菲需要在旧金山的交易所,芝加哥的两个交易所还有纽约的两个交易所安置人手。他和他的工程队制造了新的手持设备,他们雇用的一波波交易新兵将会利用这些设备为原木山占领这个国家的其他交易所。彼得菲购入了几十台计算机,还租赁了横越全国的电话线以保证数据传输畅通无阻,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保持实时通信,实现全国范围内交易价格的更新。新的交易所也安装了无线电发射机,这让彼得菲在芝加哥、旧金山和纽约的交易员可以看到相同的信息。现在在纽约下的卖单可以立即用芝加哥的买单实现对冲。


当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回归到期望区间,彼得菲的电脑会指示交易员平掉仓位,锁定利润。指数在所有市场的交易量都很大,每天的套利机会没有几千次,也有几百次。几乎没有人像彼得菲那样完全利用科技交易。有些交易商在纽约和芝加哥之间安装有电话线路,方便员工互通价格,利用大的价格差获利。但彼得菲的自动化交易系统大小通吃,不仅能够收获大价差盈利,也能抓住小价差获利机会,而且总是比别人抢先一步。彼得菲创建了第一个统辖东海岸和西海岸的算法交易机构。


手持设备完成的所有交易活动通过无线电传输到彼得菲安置在每一个交易所等候交易数据的终端。然后电脑将数据打包整理通过租赁电话线直接送达世贸中心原木山的总部。数据到达总部后,会由一个简称为相关器的大型主算法进行处理。相关器运行大批密集代码方阵分析市场,定位风险;然后发出指令,调度分散在各个市场的原木山交易员通过相关操作抵消风险。相关器分析十几个证券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实时价格,发出一个个轻而易举稳赚的交易指令。已经完成的交易通过数据线传入,相关器接收了原木山交易员所有已建头寸信息,发出对已建头寸进行风险对冲的交易指令。相关器的某些交易是100%全自动的——交易指令直接发送到被彼得菲侵入的纳斯达克终端,这些纳斯达克的终端会自动键入交易指令。


相关器触发交易指令,纳斯达克终端自动执行交易,这是算法统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算法处理数据,分析市场,发出不再是由人而是由一台机器执行的交易指令。彼得菲从根本上创建了一个在机器之间,而非在人之间传送重要信息的华尔街。第二阶段的算法交易尚需十年以上才能完全统治美国交易市场,但是彼得菲和纳斯达克开启了第二阶段算法交易的先河。在彼得菲将他的科技窍门发展到这一步后,只剩下第三阶段——算法摆脱人的控制实现自动调整,并在某些情况下实现算法自编——来彻底实现计算机程序自动化模式。


彼得菲经常坐在原木山位于世贸中心的总部办公室里看着交易员下的单不断地流入相关器。屏幕上列出了已经完成的交易及相应的对冲风险的交易,总部电脑会将交易指令传达给相关市场的原木山交易员。对冲风险的交易一旦完成,也会在相关器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彼得菲从来不是一个赌徒,他的游戏策略是零风险稳赚,不管盈利多小。当大笔交易从相关器的屏幕弹出,彼得菲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他的交易员对冲掉风险。但再强大的相关器也会有弱点——所有没有人类监管,任其独自运行的算法都是如此。


1987年年初的一个早上,彼得菲看着不断涌入的交易单,发现了其中的一笔大交易。他的一个交易员卖出10万份NYSE指数看跌期权,给予买入期权方在未来以特定价格卖出10万份指数股票的权利。如果指数崩盘,这在1987年下半年确实发生了,这样的走势对原木山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彼得菲眉头紧锁,想知道是谁做了这样一大笔莽撞交易。这又让他想起了灾难性的杜邦交易,他经常想起这笔交易。他没有反向操作对冲风险,所以杜邦交易才成了一场灾难。但是原木山做任何交易都会对冲风险。


彼得菲端坐在椅子上,等着接下来他早已知道要出现的对冲交易。电脑按照既定的程序调研市场,分析出抵御风险的最低成本的方法,然后发出相应交易指令。因为卖出看跌期权是一笔看涨行情的交易。相关器指示交易员在其他交易所买入相似的、较便宜的看跌期权,同时卖空与NYSE相似的指数。他的系统严格按照程序运行。彼得菲看到对冲交易确认后,又轻松地躺回椅子上。


但是两分钟后,这笔大交易又弹了出来:一个交易员卖出10万份NYSE指数看跌期权。杜邦交易的惨败又刺痛了彼得菲。他感到一阵头晕眼花,拿起电话,拨通了他的交易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办公电话。


“你们把这些看跌期权卖给谁了?”彼得菲问。“什么看跌期权?”接电话的交易员说。原木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有六个交易员,接电话的那位不知道这笔交易也情有可原。彼得菲向他解释了这件事,然后说“去给我查出这是谁做的”,说完挂断了电话。


彼得菲恼怒地坐了回去。他看着相关器发出更多的对冲交易指令,交易员们也都及时执行了。然后他感到胃部一阵痉挛。这是第三次了,相关器屏幕显示:“卖出:10万份NYSE指数看跌期权。”


“这是什么狗屁玩意?!”彼得菲吼道。他疾步走到电话机前,拨通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办公电话,一位交易员接听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在卖出看跌期权?”彼得菲问。


“我什么也不知道!”接电话的交易员答。彼得菲吼道:“把线都给我扯掉,快扯掉!”


这名交易员立马回去扯掉了连接到交易所电脑的所有电源和数据线,叫停了原木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原木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其他几名交易员因为手持设备收不到任何信息,都感到莫名其妙,折回了办公室。


彼得菲冲出世贸中心,来到具有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总部位于华尔街11号。彼得菲拾级而上,推开原木山小办公室的门。他质问所有交易员:“怎么可能没一个人知道这几笔交易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


彼得菲心乱如麻,决定清点大楼里所有的手持设备。每个交易员都迅速取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都是完好无损,没有问题的。然后彼得菲想起办公室里还有一个备用设备,遇到交易员的设备有损坏的情况就可以替换使用,这事儿也常发生。他马上认出立在门边桌上的那个小长方形盒子。正当他准备去取它时,他的一个交易员从厕所回来了,交易员砰的一声打开门时明显可以感觉到空气的嘶嘶声。彼得菲看向那个设备,风经过时它的塑料表层振动了一下。


门关上后,空气又静止了。但是在办公室外空气的推力下,门又打开了,气流再次冲击平板触屏,触屏表面沙沙作响。“打开电脑。”彼得菲现在来了兴趣,对他的一个交易员说。


门又打开了,重新启动的电脑寄存了之前的任务项,显示卖出10万份NYSE指数看跌期权。开门时产生的小气流对设备表面施力仿佛是有人在用手指按压屏幕,开出了卖单。相同的卖单连续开出是因为办公室的门不断被从交易厅吹向走廊的风撞开。要登记一个合法的交易单,交易员在输入交易信息后还要进行确认。当平板电脑的确认按钮闪烁时,气流轻轻碰触了一下按钮,相关器就接收到交易完成通知了。


这几笔大交易都没有真正做成。但是相关器照其设计的程序运行,对此毫不知情。所有抵御风险的对冲交易根本就不是在对冲风险。这纯粹就是在下赌注,这天闭市后,原木山账上有了价值300万美元的暴露于市场风险的单边赌注。彼得菲恰恰陷入了他努力想要规避的情况——他成了一个莽撞下大赌注的赌徒。他必须得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平掉仓位;他所能做的只有希望开市前市场不要朝着对他不利的方向走。


当晚,彼得菲难以入眠。他整夜盯着天花板,直到第二天回到办公室。幸好市场没有太大波动,原木山几乎毫无亏损地了结了头寸。可这要是发生在1987年下半年的一天——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这些错误就足以终结彼得菲的交易生涯。


一个登上华尔街巅峰的黑客


1986年到1987年两年间,彼得菲赚了5000万美元,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标志了他的巨大成功。他处于引领趋势的有利地位,没人知道他会走向哪里。他远远将大众甩在身后,利用始终领先人类的计算机程序持续统治证券和期权市场。然而在某些时刻,被科技超越的华尔街玩家又赶了上来——那是曼哈顿下城掀起一股宽客[宽客是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础即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者。另一种定义:指一群靠数学模型分析金融市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编者注]热的时候,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被吸引到金融界。


1999年,高盛集团开价9亿美元购买彼得菲的交易机构。彼得菲想要30亿美元。高盛转而出资5亿美元购买了布莱尔·赫尔在芝加哥的自动化交易机构。赫尔的交易机构虽然远远小于彼得菲的,但在彼得菲开启自动化交易先河的六年多以后,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赫尔也开始在辛辛那提证券交易所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交易,并引起了轰动。


投资银行和华尔街的头号交易商最终会赶上彼得菲和其他胜过普通交易员的程序员的脚步。金融界的交易怪兽们雇用了自己的黑客、工程师,全力以赴冲上云霄俯瞰众生。赫尔把交易机构出售给高盛,而后又在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初选败给巴拉克·奥巴马,之后便淡出了交易舞台。其他一些算法交易的先驱退出得更早。奥康纳公司,这家曾对自己的交易策略守口如瓶的公司,于1992年卖给了瑞士银行,乔·里奇的芝加哥研究与交易事务所卖给了国民银行,也就是现在的美国银行。而算法交易之父彼得菲仍然坚守在战场和那些自称为宇宙主宰者的人进行较量。这位匈牙利人的交易机构最终在总部搬到了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后更名为盈透证券集团(InteractiveBrokers),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领跑华尔街,至今依然如此。


彼得菲的交易机构能够领跑华尔街的原因在于: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它都是工程师和程序员的交易机构。高盛及华尔街中那些与之类似的机构去寻找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扩充他们的数量分析专家部门,但是在盈透证券集团,工程师就是整个公司,这让彼得菲的机构类似于华尔街版的谷歌——一个工程师生产产品并作出重大决策的地方。实际上彼得菲的员工75%以上都是程序员和工程师。“大多数华尔街的公司专注于他们做得最好的领域,”彼得菲说,“那意味着它们是很受欢迎的。但我们就是写代码的,那就是我们做的事情。”


彼得菲指出盈透证券集团没有一个人有商学院学位,这让它在华尔街显得那样格格不入。彼得菲坚称他不会雇用MBA,永远不会。


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盈透证券的业务不断扩张,在美国获取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后,彼得菲把算法用到了欧洲市场。2007年5月4日星期五,彼得菲为这一天做着准备。那是所有公司,不管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都梦寐以求的一天。这一天,盈透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彼得菲身穿熨得整整齐齐的白色衬衣,一件淡色格子花纹的米色西装,搭配一条蓝得发紫的领带。他早早来到办公室,抿了几口绿茶,凝视着窗外,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早上7点半的时候,盈透证券开始热闹起来了。彼得菲走出办公室,跟来客打招呼。9点29分的时候,几十个人聚集到了一个地方,彼得菲站在人群中央。当9点30分的时钟敲响,他举起手来,鼓掌,兴奋地叫喊着,然后在雷鸣般的欢呼喝彩声中迅速按下了一个大大的橘黄色按钮。在纳斯达克试图取缔这个靠拼接的电线、窃取数据的连接线和自定义编写的代码生存的自动化交易机构20年之后,彼得菲敲响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他的公司市场定价为120亿美元。


彼得菲保留了盈透证券85%的控股权,只公开出售10%的股份。即便这样,这次IPO[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也使得彼得菲将11.8亿的美元尽收囊中。盈透证券的上市亦成为当年美国年度第二大规模IPO。这对于一个没有修完工程学学位,在20世纪60年代决定阅读英文电脑操作手册自学电脑编程的匈牙利移民来说,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吧。


(来源:《算法帝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炒股的智慧网   

GMT+8, 2024-4-23 14:26 , Processed in 0.04021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