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炒股的智慧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2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的误区(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13:2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其实没有什么编者,也没用什么按语。就是说明下我在这里贴的是我的一个亦师亦友的人做的读书摘抄。此文不仅提炼的精到,而且文笔优美。原书我曾经买来读,简直读不下去。
    这篇读书笔记对我的人生来说,与陈江挺老师的《炒股的智慧》一样,有极大地影响。这里贴出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这个老师现在皈依了上帝,一年前与他谈到这个笔记,他说着属心灵鸡汤类的读物,不重要……
———————————————————————————————————————————————————————

《你的误区》
作者:(美)韦恩.W.戴埃

*卷首语:
    活着,就要生活———这就是本书的要旨。许多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合适、环境不理想,精神不愉快,与他人的关系也令人极不满意。可是有多少人能迈出那可怕而关键的一步———摆脱束缚、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愿望并努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呢?
*作者序:
    本书通篇论述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你能否选择自己的情感。先根据你已作出的或未能作出的选择审视一下你的生活,这使你对自己的现状、你的情感负起责任。要使自己精神更加愉快、更能有所作为,就必须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你可以作出的各种选择。你就是你所作的各种选择的总和。只要具备一定动力并作出一定努力,你就可以实现你所作出的任何选择。
    本书强调的第二个主题是从现在做起。这一句话将反复出现多次。这是消除误区、创造幸福的重要步骤。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然而,许多人却在悔恨过去或担忧未来之中浪费了大好时光。能否利用现在的时光,来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是真正生活与否的试金石,而几乎所有自我挫败行为(误区)都企图乞生于过去或将来之中。
第一章 主宰自己
    1、生命是如此惊人地短暂,而死亡的阴影又总是无时不现,所以你可以扪心自问:“我应当拒绝我特别想做的事情吗?”“我应该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吗?”
明智的人衡量智力的标准并不是根据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根据不管问题是否解决,仍然保持幸福和追求有价值的事情的能力。
    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应当根据自己的愿望生活。
    2、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智慧之路”。你将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个性自由的关键。
    3、是你、而且只有你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机器。是的,你的思想属于你自己,完全由你决定是否加以保留、改变、审视或交流。除了你,谁都无法钻进你的大脑,也不能像你那样体验你的思想,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利用。
    你可能以为,是外界事物或其他人使得你精神不愉快,这是错的。使你精神不愉快的,正是你自己。因为你对生活中的人或事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情舒畅、精神健康的人,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你应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你的情感是随思想而产生的,那么,只要你愿意,便可以改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首先,你应该想一想:精神不快、情绪低落或悲观痛苦到底有什么好处?然后,你可以认真分析导致这些消极情感的各种思想,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是选择快乐还是选择痛苦?
    4、你可以选择精神愉快,摒弃精神不愉快。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选择自我充实行为,摒弃自我挫败行为。
    ……当你审视自己选择幸福的能力时,应当记住,“惰性”一词反映着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
    所谓惰性,就是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的一种精神状态。
    5、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时学会在现时中生活。现时生活,触及你的“现在”是真正生活的关键所在。细想一下,除了“现在”,你永远不能生活在任何其它时刻,你所能得到的只是现在的时光,未来在到来时也只不过是另一个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未来到来之前,你是无法生活于未来之中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降低现时的重要性,———“为将来而储蓄”、“要考虑后果”、“不要过于注重享乐”、“想想今后”、“为退休做好准备”等等。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回避现在几乎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难道不是吗?将来那一时刻一旦到来,也就成为现时,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利用那一县时为将来作准备。这样,幸福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现时是一种与你形影不离而又难以捉摸的时光,你若能使自己完全沉浸于其中,便可享受到极为美好的经历。你应该充分享受现时的每分每秒,不去考虑已经过去的往日和自然会到来的将来。抓住现在的时光,因为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回避现时往往导致对未来的理想化。你可能会觉得,在今后生活的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将万事如意,获得幸福。一旦你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毕业、结婚、生孩子或晋升,生活将会真正开始。然而,当那一时刻真的到来时,却往往是十分令人失望的。
    “尽情地生活吧,否则,就是一个错误。你具体做什么都关系不大,关键是你要生活。假如没有生命,你还有什么呢?……生活吧,把握你的现时时光!”
第二章 首先要爱
    1、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证实。你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你认为如此。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证实你的价值,那只是他人的价
    2、——爱你自己,意识到你是最重要的、美丽而有价值的。一旦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便不必依赖别人提高你的价值。也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你的旨意。……你首先学会了爱自己,很快便可以爱别人,并通过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来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样,你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中没有任何虚伪的成份。你爱或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博得感谢或获取奖赏,而是因为你从帮助别人或爱别人之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自我价值相互肯定的乐趣)。
    3、你是存在的,你是一个人,有这两点就足够了。你的价值是由你自己的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向任何人作出解释。你的价值与你的行为和感觉没有任何关系。你可能不喜欢你的某一特定行为,但这与你的自我价值没有任何关系。你可选择并永远保持这一价值,然后,便可以着手塑造自我形象方面的问题。(———学会喜欢自己、爱自己!)
    4、自爱,就是根据你的意愿将自己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予以接受;接受,则意味着毫无抱怨。思维健全的人从不抱怨,尤其不会抱怨石头太硬、天太阴、冰太凉等诸于此类的事。接受意味着不加抱怨,精神愉快则意味着不抱怨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缺乏自我依靠的人常常从抱怨、牢骚中求得慰籍。
    5、…你将不再把你在任何方面的成败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可能会失去工作,或在某一活动中失败;你可能不喜欢你干这事或那事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毫无价值。你自己必须懂得,不论你迄今为止成就如何,都与你的自我价值没有关系,(对自己保持基本的价值肯定,这是最重要的,即一定要自爱。)
第三章 你无须得到别人的赞许
    1、…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美的心理只有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一般而言,政治家们往往不为人们信任,他们极为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否则便会一事无成。因此,政治家们总是见风使舵,为迎合一些人而表示一种观点,为取悦另外一些人提出另一种观点。…
    需要赞许的心理是基于这样一个看法之上的:“不要相信你自己,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如何。”
    2、儿童在其性格形成时期的确需要得到对其有影响的成年人(如父母、教师)的赞许。然而,这种赞许不应以要求孩子规规矩矩为条件,也不应当要求孩子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感情或每一项行为都证得父母的同意。自孩子开始懂事起,便可以逐步培养其自我依靠的意识。为使孩子长大后摆脱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最好从一开始从多各方面给他以大量赞许。然而,如果孩子长大后,总觉得未经取得父母的许可便不知如何思维和行事,那末自我怀疑的误区种子已在其大脑扎根了。我们说寻求赞许的心理是一种自我挫败性需要。
    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教育儿童去依赖别人,而不应过于信赖自己的判断。
    3、…从玩耍、吃饭、睡觉一直到交朋友和思考问题,幼儿在家庭里很少受到自我依靠的教育。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爸爸和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所有的。做父母的常常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帮助孩子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由此建立起自信心。
    纪伯伦(1883-1931)在《先知》诗集中曾劝过天下父母: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但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却并不属于你。
    4、要求独立的火花,想独立做人的愿望在你儿童时期十分强烈,只不过由于对爸爸爸妈妈的依附性,你的这些火花总是一闪即逝。如果你非要独立,社会就不满意;如果社会对你不满意,你也必须对自己不满意。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处于好心,逐步培养了你的依赖性和需要赞许的心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而他们总是执意不让孩子卷入任何危险之中,然而,结果往往适得相反。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身处逆境(解决个人争执、对付别人的侮辱、为荣誉而拼搏、自谋其生等)时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和力量,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
    5、我们的文化传统所推崇并提倡的就是寻求赞许.有鉴于此,你自己常常过于注重别人的意见,这是不足为奇的。环顾周围世界,简单地说,要想使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你如果能够使50%的人满意,就算很不错了。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至少一半话提出不同意见。…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你便可以用新的眼光对待反对意见。当别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就不会感到情绪消沉或为赢得赞许而立即改变你的观点。……当你预先估计到会有反对意见时,你就不会自寻烦恼,同时也就不会再将别人对你的某种观点或某种情感的否定视为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第四章 摆脱旧的自我
    1、你是谁?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你很可能会查一下自己的历史,查一下你过去的经历:使人难以挣脱的经历。你用什么词与描述自己呢?这些词语是你一生积存下的小标签吗?你是不是经常用许多固定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我胆子太小”、“我挺害羞”、“我很懒”、“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总是笨手笨脚的”、“我记性不好”等等许多“我怎么怎么”的词语。当然,你也会有许多积极的自我描述词语……
    自我描述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使用不当,他们便会给你造成损害。其实,以特定标签描述自己的行动阻碍着你的发展,使用消极的标签描述自己,很容易成为不求进取的接口。
    2、利用自我描述词语来维持旧的自我只有一个“好处”:回避现实。每当你想回避某一活动或掩盖某一个性弊病时,你总可以用“我怎么怎么”作为借口。事实上,在你反复使用了这些标签之后,你自己甚至也会相信这些标签;而到那时,你将真是“铁板一块”,这辈子都不会改变了。自我描述标签使你避免自我改变中的种种风险,并且永远改不掉导致这些标签的各种行为。
    3、世界上并不存所谓“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一词是某些人为了给别人分类并为某些行为寻找借口才造出来的。……你就是你的选择之总和,因此,你的每一个标签都可改为“我另有选择”,你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新词语———完全不同于别人或你自己所使用的标签的新词语———来描述自己。那些令人讨厌的旧标签只能妨碍你去充分地、真正地生活。
    记住一位名人关于学习的论述吧: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或许会衰老,或许会彻夜不眠,或许会失恋,或许会眼看着周围的世界受到一群狂人的毁坏,或许会得知你的名声被居心险恶的人诋毁;在这种时候,只有一件事是值得做的———学习。研究一下人世如何变迁及其原因。学习,只有学习才会使你的心灵永远不衰竭,使你永远不感到孤独,永远不受精神折磨,永远不担忧或疑虑,永远不后悔。你要努力学习。看看吧,你周围有多少东西可学:科学、纯科学,世界上唯一纯洁的东西。天文学够你学一辈子,自然历史够你学三辈子,文学则够你学六辈子。当你花了无数时间学习生物学、医学、理论评论、地理、历史和经济之后,你便能够用一块木板造出个车轮,或者,再花50年去练习击剑。然后,你可再去学数学,等数学学好之后,再去学耕种。”

第五章 无益的情绪:悔恨与忧虑
    如果你以为只要保持懊悔或忧虑的情绪,便可以改变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你就是生活在乌托邦之中。……为已做的事情感到悔恨以及为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忧虑,这是生活中两种最消极无益的情感。
    要认识自己的悔恨及忧虑心理,关键在于意识到现时。应该学会在现时中生活,不要在悔恨过去或担忧将来中浪费眼前的时光。你能够真正生活的时间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现在。然而,无益的悔恨和忧虑都浪费着你现在的宝贵时光。

第六章 探索未知
1、你可能是位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总是在回避未知事物。你可能总是希望知道自己在向哪里去,达到目的之后会有什么结果。我们社会的早期教育往往鼓励谨慎,压抑好奇;提倡稳妥,反对冒险:“不要去做任何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冒险”、“千万不要涉足于未知”……这种早期教育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障碍,致使你在许多方面不能得到现实的幸福,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也许你已经厌烦这些已知的肯定事物,不再愿意在每天到来之际便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如果在提出问题之前,你便已经知道其答案,那么你就不会有发展。给你印象最深的时刻,也许正是你本能地投身于生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兴奋地期望神秘的未来的时候。
    2、你可能认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纯属谬论!只要你愿意,便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没有必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寻找理由。你如果认为事事都要有理由,你就不能去尝试新的经历。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会逗蚂蚱玩上一个小时,其理由只不过是你喜欢逗蚂蚱玩。你或者还曾上山藏猫猫或到树林里“探险”,———为什么呢?因为你喜欢这样玩。可当你成为大人时,你却不得不为做每件事找一个充分的理由。这种对理由的“热衷”阻碍你成长发展,使你不能开放自己。如果你不必再向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就任何事情提出理由,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宽慰的解脱啊!
    3、严格审视一下你的自发性。你是积极地尝试新事物,还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所谓自发性,就是能随时根据兴致尝试你喜欢做的事情。你甚至会发现,也许这并不是你喜欢做的事情,然而你还是喜欢尝试一下。当然,别人可能会指责你不负责任或轻率鲁莽,但当你享受探索未知的极大乐趣时,别人的观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4、…世界上存在着另一种值得追求的安全感,这就是内心安全感。所谓内心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的安全感。这是唯一持久的安全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财产终归会毁灭,经济衰退会使你耗尽一切,房产也会被别人占有,但是唯有你自己,可以信赖、可以依靠。你应该相信你的内在力量,把财产、工作或社会地位仅仅视为你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
    …
    有那么一天,我将出走
    去寻找自由。
    让那些没有头脑的人,
    “保险”个够。
    我将不透露我的去处,
    我将探索荒凉的道路。
    我将告别旧我,
    然后,无忧无虑地游荡
    ———就象卸下重担的阿特拉斯巨神。
    5、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失败。所谓失败,只不过是别人对你应该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没有必要事事都按别人的意图去做,你也就不会失败了。
    然而,有时你根据你自己的标准也未能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不要将这件事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在某一具体事情中的失败并不等于你作为一个人都失败了,你只不过是在某一具体时刻中未能成功地进行某一具体尝试而已。   
    6、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订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应于人。它也许只适应于上帝,但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和怨恨情绪。相反,你可以和孩子们谈谈他们似乎最喜欢的那些事情,并可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努力(而不是“尽力”)做好。至于其他活动,“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
第七章 冲破习俗的束缚
    1、在我们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应该”、“必须”的框框,构成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人们往往不加思索地照“章”行事。你可能对自己遵循的规则和方针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其束缚,无法自己确定适应的规则和方针。…一种规矩或规定如果妨碍精神健康、阻碍积极生活,就是不健康的。
    2、据估计,我们的社会中至少有75%的人属于外界控制型。这就是说,你也很可能属于这一类人。外界控制型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认为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应对你现在的情绪负责。这样,对于“你为什么情绪不高”这一问题,外界控制型的人就会回答说,“父母待我很不好”,“朋友们不喜欢我”、“我最近倒霉得很”,要不就是“事情不太顺利”等等。…
    内在控制型的人勇于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这种人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属少数。对于上述“情绪为何不高”的询问,他们的回答更侧重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自己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念头”,“我过于注重他人的意见”,“我太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还不够成熟,所以难免会情绪不高”,“我还没有学会摆脱精神上的痛苦”。
    3、宿命论者以及相信运气的人都属于外界控制型的。你如果以为自己的一生都由命运预先安排好了,那么只需按部就班地生活就行了。你可能在各方面都受着约束,以致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
    倘若你不冲破外界因素的控制,或者总是认为外界因素在控制着你,就不可能真正地生活,不可能有所作为。真正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意味着将外界控制转变为内在控制。这样,你就要对自己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负责。你不是一个机器人,无需根据他人指订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程序,糊里糊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你应该更为严格地审视这些条条框框,逐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4、每当你不愿为生活中的某件事承担责任,你都可以求助于抱怨、责怪,这正是外界控制型人的护身法宝。
    抱怨责怪徒劳无益。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责怪他们,但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唯一作用是为你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精神不快或情绪消沉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抱怨能够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通过抱怨,,你可能会使别人悔恨,但你却不可能由此而消除使你不快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你或许可以不去想它,但却无法借抱怨而改变它。
    5、同“应该”的框框一样,“不应该”的框框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不应该粗鲁、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糊里糊涂、不应该过于幼稚、不应该没羞没臊、不应该抑郁不乐、不应该唐突无理等。然而,你没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静或不善于理解人都是正常的。你只要愿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顾及脸面的问题。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按照别人的意愿说话办事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何况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肯定难以持久。因此,任何条条框框都会给你造成精神压力,因为你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误区性的要求行事。给你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你的不庄重、不顾他人、轻率随便等行为,而是外界强加于你的各种条条框框。
    6、个人成长和世界发展都需要不通常理的人,而不需要顺应潮流、听天由命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具有革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改造环境的人。如果你要改变消极适应环境为积极改变环境,就必须学会抵制促使你顺应社会习俗的各种压力,可以说,这是真正生活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 强求公正―――陷阱
    1、我们习惯在生活中寻求公道和正义,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就会愤怒、忧虑或者失望。然而,寻求公道同寻求长生不老一样不会有任何结果。我们周围的世界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知更鸟吃虫子,对于虫子来说是不公正的;蜘蛛吃苍蝇,对于苍蝇来说是不公正的……。只要环顾一下大自然,就不难看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公道可言。龙卷风、洪水、海啸和干旱都是不公道的。实际上,这种公道的概念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不公道之中。你可以高兴、或者不高兴,然而,这与你周围的不公道现象依然毫无关联。
    2、要求公正是一种注重外界环境的表现,也是一种避而不掌握自己生活的办法。你可以确定自己的切实目标,着手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具体步骤,不必顾及不公平的现象,也无须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无论怎样抱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境遇。你应该避免总是提及别人,不要总是拿望远镜瞄着别人。有些人工作不多,报酬却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强,却因受宠而得到晋升;不管你怎样不愿意,你的妻子和孩子依然会以不同于你的方式行事。然而,只要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别人比来比去,你就不会因周围的不平等现象而烦恼。各种误区性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将别人的行为看得更为重要。如果你总是说:“他能做,我也可以做”,那你就是根据别人的标准生活,你永远不可能开创自己的生活。
    3、嫉妒其实是这样一种心理:要求别人以特定的方式给你以满足。由于别人没有这样做,所以,你感到“不公平”。嫉妒的根源在于缺乏自信心,因为这本身是一种着眼于他人的心里活动。嫉妒心理表明,你由于别人的行为造成自己精神上的不快。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去嫉妒他人的,也不会因为别人办事不公正就愤愤不平。
    ……报复也是受他人控制的一种表现。不要根据他人的行为采取行动,应该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第九章 不要拖延时间―――从现在做起
    1、你经常拖延时间吗?你很可能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时间而产生的忧虑。你所推迟的许多事情可能都曾希望尽早完成,由于某种原因才一拖再拖。拖延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有时,你甚至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的确应该做这些事了,不过还是等一段时间再说罢。”
    拖延时间是一种最常见的误区。虽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拖延时间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说他自己从不拖延时间。
    2、有些事情的确是你想做的,绝非别人要你做,然而,尽管你想做,却总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下决心要在将来某个时候去做。这样,你便可以避免马上采取行动。同时安慰自己说,你并没有真正放弃决心要做的事情。每当你必须完成一项艰苦工作时,你都可以求助于这种站不住脚、却很实用的逻辑。…如果你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说你将作出改变,你的这种声明没有任何意义。你不过是个缺乏毅力的人,最后将一事无成。
    3、生活永远不会是无聊的,不过有些人自己总是觉得无聊、厌倦。如果你厌倦生活,正说明你未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自己现在的时光。厌倦是你自己选择的一种情绪,你应该从生活中消除这一自我挫败情绪。拖延时间意味着虚度光阴、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会使人感到厌倦无聊。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干些事情。人们常常抱怨客观环境令人厌倦。例如:“这个城市实在太单调、太死板了”或者“这个人讲话太空洞乏味”。一座城市或一个人的发言不会是无聊的,无聊厌倦是你感到的一种情绪,只要积极利用自己的大脑,发挥自己的能力,你可以摆脱自己的这种情绪。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愿使自己感到厌倦的人比令人厌倦的人更为令人厌倦。”如果利用现时做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充分发挥自己大脑的思维能力,你就永远不会厌倦生活。这依然要由你作出决定。
    人们之所以拖延时间有三分之一的原因是自我欺骗,另外三分之二的原因是逃避现实。
第十章 宣布你的独立
    1、在生活中,心理独立是很难的。依赖这种不良心理会以各种方式侵入你的生活中。而且,由于许多人从别人的依赖心理中可以得到好处,根除这一弊病就变得十分困难了。什么是心理独立?就是完全不受任何强制性关系的束缚,完全没有他人控制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存在强制性关系,你便不必强迫自己去做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心理独立之所以很难,还因为社会环境教育我们不要辜负某些人——如父母、子女、上级以及爱人——-的期望。
    要实现心理独立,就要摆脱心理上的依赖感,这意味着要根据自己的愿望独立生活,……心理依赖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你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你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社会告诫我们,要在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上级、等各种各样的人,你或许总是在等待某些人来安抚你。如果你觉得必须根据某人的意愿来做某事,而且事后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内疚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必须着手改正这一误区。      
    2、在动物王国里,父母的义务只是向后代传授独立生存的必要手段,然后就离开它们。就其本性而言,人同样有独立的要求。然而,有些人希望依赖自己的孩子来继续生活,这种误区性需求心理似乎占了上风。在这些人看来,把孩子抚养成人,不是为了让他们独立,而是要让孩子们依附于自己,陪伴自己生活一辈子。
    3、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希望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坚定的自信心、精神愉快、有所作为?你肯定希望如此。但是,你将怎样使孩子们成为这样的人呢?方法只有一个,———你自己首先就得这样做人。在家里,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自己本身就常常内疚、怨恨、无所作为,但还要去一本正经地叫孩子们不要这样,那你的说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你自惭自卑,那么你的这种言行将促使孩子们产生同样的自卑心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孩子看得比自己还重要,那么就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教他们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在生活中谦让别人,自己则不求进取。这是多么滑稽!你的孩子不能靠你的说教来建立自信;他们必须通过你的言传身教才能建立自信。只有把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而不是总为孩子牺牲自己,你才能让孩子们获得自信和自尊。如果你总是为孩子做出牺牲,而你便是在向孩子们宣传牺牲行为。
    4、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它不应成为永久性环节。当家庭成员准备实现心理独立时,家庭不应当成为内疚和忧虑等不良情绪的催化剂。有的父母会说,“孩子是我的,我想让他怎么样,他就得怎么样。”这种武断态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孩子长大后,他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愤恨、和悔恨。细心观察一下那些从不要求子女承担不适当义务的积极家庭关系,你会发现,处于这种家庭关系中的父母总是把子女当成朋友对待。比如说,当孩子把饭菜打翻在桌子上,父母不是责备他说:“你做什么都不小心,笨手笨脚的!”而是象对在饭桌上无意打翻饭菜的朋友一样,轻轻地说一声,“没关系,我来擦擦桌子就行了。“这样的父母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就责骂他,而是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你会发现,真正负责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当孩子们表示出希望独立的正常愿望时,他们不会勃然大怒,而是循循善诱。
第十一章 永别了,愤怒
    1、这里所讲愤怒,是指当事人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相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怒不可遏。
    每当你以愤怒来回答某人的行动时,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情动怒,你便是不敢正视现实,在感情上折磨自己,使自己陷入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绝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别人可以通过使你生气来控制你的情感),并会导致种种生理与心理病症。
    2、笑吧,为笑而笑,这就是笑的理由。其实,你并不需要为笑寻找理由。只要笑,这就足够了。冷静地观察生活和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人———包括你自己,尔后再决定选择愤怒还是幽默。请记住,幽默感会使你和其他人都得到生活中最为珍贵的礼物———笑。笑吧,它使生活充满阳光。

第十二章  一个消除了所有误区的人

(略)

{全书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9-22 20:41:17 | 只看该作者
有点阿Q精神,还好结尾有句冷静的观察生活和世界还有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21:18:06 | 只看该作者
任逍遥 发表于 2014-9-22 08:41 PM
有点阿Q精神,还好结尾有句冷静的观察生活和世界还有自己!

我没读到一点阿Q精神,哈。就像贪婪与恐惧,其实就是人性的误区。首先要认识清楚这些误区,才能克服它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0-25 00:10:21 | 只看该作者
书写得很不错,关于人性的东西有深度。谢谢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炒股的智慧网   

GMT+8, 2024-11-28 03:19 , Processed in 0.03460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